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树兰(杭州)医院探索“全人全程”慢病管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0-17 10:53:53 星期五   都市快报

“真是没想到,我这一身毛病,还能这么快好起来!”86岁的张大伯因急性胆囊炎命悬一线,外加多种疾病缠身,让治疗一度陷入困境。这场“生死救援”的背后,是树兰(杭州)医院“主诊医生负责制”下,多学科团队协同作战的力量,更折射出一种全新的医疗理念——让专科医生化身患者“健康管家”,以全科思维守护“全人全程”健康。

高龄患者陷“治疗困局”

多学科会诊打破僵局

时间倒回两个月前,张大伯突发急性腹痛,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可这份诊断书,却让家属陷入了两难。原来,张大伯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几年前做过胃癌手术,近年受帕金森病困扰,双手不停震颤,肌张力极高;还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严重受损,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

“患者基础病太多,手术风险极大,先放引流管保守治疗,至少调理2个月,等身体条件达标了再考虑手术。”当地医生的评估,让家属心里沉甸甸的。可半个月过去,张大伯的腹痛越发剧烈,还出现了高热、黄疸,连饭都吃不下,身体日渐消瘦。看着父亲痛苦的模样,家属决定转院,慕名找到了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感染科主任医师汤灵玲。

“患者入院时,情况比想象中更棘手。”汤灵玲至今记得第一次见到张大伯的场景:老人躺在床上,身上插着引流管,因疼痛不时发出呻吟。

经过全面检查,汤灵玲对张大伯的病情进行了梳理:胆汁培养显示存在粪肠球菌、白色念珠菌、阴沟肠杆菌三重感染,胆囊炎症引发严重胆梗阻,手术迫在眉睫。可造影检查又发现,他的心脏冠脉有一段中重度狭窄,手术中可能突发心梗;长期卧床让他胃肠功能紊乱,严重便秘导致食欲锐减,营养摄入不足引发肌肉流失;帕金森病导致的肌张力高,让他吞咽功能下降,喝水都容易呛咳,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的风险极高;更雪上加霜的是,此前患上的带状疱疹后遗症,间断性的皮肤刺痛让他整夜无法安睡,身体抵抗力持续下滑。

外科医生不敢贸然手术,内科保守治疗又控制不住病情,面对这样的复杂病例,单一科室的力量远远不够。当天,她便牵头召集了肝胆胰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多科室专家,一场针对张大伯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会诊随即展开。

“当务之急是解决胆梗阻,但必须先为手术‘铺路’。”会诊现场,各科室专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共识:康复科先介入,指导张大伯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通过腹式呼吸、有效咳嗽训练,增强肺功能,预防术后坠积性肺炎;中医科采用针灸疗法,一方面缓解带状疱疹引发的神经痛,改善睡眠质量;另一方面针对胆梗阻导致的口苦、胆汁反流症状进行调理;感染科负责静脉营养支持,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同时通过益生菌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便秘;心内科制订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稳定冠脉狭窄病情,为手术保驾护航;麻醉科提前评估患者的麻醉耐受度,制订详细的围手术期管理计划,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在多学科团队的精准“护航”下,张大伯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转:疼痛减轻了,能安稳入睡;食欲逐渐恢复,便秘症状缓解;呼吸功能也有了明显提升。两周后,经全面评估,张大伯终于达到手术条件。肝胆胰外科团队为他顺利实施了胆囊切除术,术后,张大伯再次转回感染科进行康复治疗,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一周后便康复出院。

“要是没有这么多医生一起想办法,我爸可能撑不过这一关。”出院当天,张大伯的儿子再三道谢。

主诊医生“排兵布阵”

破解多慢病患者就医难题

张大伯的案例,并非个例。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像他这样集多种慢性疾病于一身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往往不知道该挂哪个科的号,即便辗转多个专科,也可能因诊疗方案缺乏统筹,出现用药冲突、治疗顺序混乱等问题。

“很多患者觉得便秘、咳嗽之类的‘小问题’无关紧要,实际上,这些‘小问题’往往是引发严重后果的‘导火索’。”汤灵玲说,张大伯就是因为便秘问题,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了身体整体状态,成为手术的“拦路虎”;帕金森病引发的呛咳,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

在汤灵玲看来,面对这类复杂患者,必须有一位“总指挥官”来统筹全局,对治疗进行“排兵布阵”。“主诊医生就像战场上的总指挥官,要清楚患者当前最紧急的健康矛盾是什么,先解决什么,后处理什么,如何协调各个‘兵种’协同作战,避免‘各自为战’。”

不久前,汤灵玲接诊了一位头晕、乏力的患者。检查发现,她不仅有颈动脉斑块,冠脉也有狭窄,于是先进行药物治疗。三个月后,患者准备做冠脉造影检查,在术前评估时,汤灵玲发现患者有胃部不适症状,怀疑药物可能对胃肠道有影响,建议患者先做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部有严重溃疡。她立即调整治疗计划,取消原定的造影检查,先让患者接受胃溃疡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重新安排心脏相关检查。

“患者的健康矛盾是动态变化的,主诊医生要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汤灵玲说,主诊医生的核心职责,就是汇总各专科医生的诊疗意见,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避免不同专科之间的诊疗冲突,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更多慢病患者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今年,树兰(杭州)医院专门开设了慢病管理中心,每天专门设立慢病诊疗一体化门诊。“很多患者拿着一堆检查报告,不知道该先看哪个科,我们的慢病门诊就是为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汤灵玲介绍,患者来到慢病门诊后,主诊医生会全面梳理病史,根据病情需要,主动协调相关专科医生进行会诊。

专科医生需有全科视野

打造“全人全程”健康守护网

“专科医生要有全科视野”,这是汤灵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看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专科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医生往往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却忽略了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要求专科医生跳出“只看疾病,不看患者”的局限,既要具备扎实的专科能力,又要拥有全局观念,成为患者的“健康管家”。

“专科能力是技术根本,全科视野是服务保障。”汤灵玲解释, 树兰医院的“全人全程”理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人’不仅指患者个体,还包括其整个家庭;‘全程’则覆盖患者从出生到终老的整个生命周期。”

汤灵玲介绍,很多慢性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主诊医生在管理患者健康的同时,还要关注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此前,汤灵玲接诊过一位33岁的小伙子,他因突发心脏骤停,经ECMO抢救才保住性命,却留下了严重的感染和多脏器功能损伤。“这么年轻就出现严重的冠脉狭窄,背后肯定有原因。”汤灵玲没有只停留在治疗现有疾病上,而是建议患者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小伙子存在遗传性血脂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病变,还携带三种易栓基因。

“这些基因缺陷不仅影响他自己,还可能遗传给家人。”汤灵玲立即建议小伙子的家人也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他的父亲、哥哥、儿子都携带相同的易栓基因,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远高于常人。

针对这一情况,汤灵玲为他们全家制订了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指导他们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制订运动计划,坚持规律锻炼;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通过提前干预,有效降低了这个家庭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为了实现“全程”健康管理,汤灵玲团队的手机里建了上百个患者微信群,群里不仅有患者,还有他们的家人。“平时患者有什么健康问题,都可以在群里提问,团队医生会及时回复;定期还会在群里分享健康知识,提醒他们按时复查、调整用药。”汤灵玲说,这种“家庭医生式”的服务,让患者感受到了持续的关怀,也让慢病管理更加高效。

树兰(杭州)医院致力于打造“中国的梅奥”,充分发挥其“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核心优势。“我们把多学科诊疗从疑难重症救治,延伸到了慢病管理领域。”汤灵玲表示,未来,树兰医院将继续深化“主诊医生负责制”,推动更多专科医生树立全科思维,让主诊医生真正成为患者的“健康管家”,为更多人提供“全人全程”的健康服务,让医疗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本质。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谢晨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