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全省首家“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评估门诊”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朝晖院区正式开诊。开诊首日,诊间外便聚集了不少从省内外赶来的患者,他们带着对康复的迫切期待,希望借助这项前沿技术摆脱神经系统疾病的困扰。
“早上五点就从家里出发了,就盼着能让医生瞧瞧他的情况,帮他少受些罪,要是能重新站起来就更好了!”来自安徽黄山的刘女士(化名)便是其中之一,她紧攥着丈夫的病历,难掩激动与期待。
多学科协作,打造“一站式”诊疗新模式
作为聚焦脑机接口领域的多学科联合评估门诊,它的诞生是多学科团队数年技术沉淀与临床探索的成果。门诊由康复医学科叶祥明主任医师领衔,联合临床心理科廖峥娈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徐炎副主任医师组成“铁三角”专家团队,依托医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临床研究病房,打造出“评估—诊断—治疗—康复”一站式创新诊疗模式。
“传统治疗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已‘力不从心’,像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瘫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衰退,常陷入‘无药可医’的困境。”叶祥明主任坦言,“我们开这个门诊,就是想用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等前沿技术,为患者撕开‘希望裂缝’,找到康复新方向。”
与普通门诊不同,这里的评估流程更为精细。患者需完成神经功能量表评估、脑电信号采集、运动功能精准检测、精神心理状态测评等多维度检查,之后由三位专家从康复潜力、外科介入可行性、心理适应能力等角度共同研判,最终确定是否适合脑机接口或神经调控治疗。“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适用新技术,精准筛选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徐炎副主任医师补充道。
“黑科技”适应多种病症多位患者在这里看到康复“曙光”
开诊以来,多位患者在这里看到了康复的“曙光”。刘女士的丈夫因车祸导致脊髓T3-T4节段损伤,肚脐以下完全失去感觉与运动能力,长期卧床引发的并发症让她夜不能寐:“腹肌无力,稍微咳嗽就怕肺部感染;长期导尿又担心尿路感染伤肾……听说你们能用‘意念’控制肢体,这里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叶祥明主任仔细查看病历、影像学报告与既往康复记录后解释:“脊髓损伤后神经通路断裂是核心难题,我们的脑机接口技术能捕捉大脑‘想动’的信号,通过外骨骼或功能性电刺激辅助运动,结合神经调控改善肌肉张力、降低并发症风险。但能否站起来,还需先做全面检查,评估脊髓损伤节段与残存神经功能。”一番耐心解答后,刘女士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68岁的陈阿姨(化名)则是“未雨绸缪”的代表。家住医院隔壁社区的她,记忆力衰退日益严重:做饭忘关火、出门迷路、刚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女儿无奈之下带她前来。“听说阿尔茨海默症也可能适用脑机接口,我就赶紧来了!”陈阿姨拉着廖峥娈副主任医师的手说,“要是这技术能帮我记牢事儿,以后就能自己做饭、接孙子放学了,不给孩子添麻烦!”
据了解,该门诊患者涵盖脑卒中、脊髓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渐冻症(ALS)、难治性癫痫、重度抑郁症等疾病,不少患者专程从外省赶来。经过系统评估,初步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将被收入临床研究病房,接受个体化脑机接口训练联合神经调控治疗。
“很多患者一听‘脑机接口’就觉得‘高大上’,但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叶祥明主任强调,目前门诊主要针对四类患者:一是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者,如高位颈髓损伤致四肢瘫痪、脑卒中后严重偏瘫且长期康复无改善、肢体缺失需控制智能假肢的患者;二是失聪患者,可通过听觉皮层脑机接口辅助或替代传统人工耳蜗;三是难治性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患者,包括药物难治性癫痫、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需“自适应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四是沟通障碍者,如严重运动性失语、渐冻症或闭锁综合征但思维正常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