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岁的李女士(化名)是一名普通的网约车司机,这天她像往常一样连续10小时跑车后,下车时突然眼前一黑,竟直直倒在路边,所幸被热心路人发现紧急就近送往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以“晕厥待查”收治进心内科病房。
骆荣华医师经详细问诊发现,李女士半个月前就有胸闷、心跳加快、爬楼气促的症状,却误以为是 “跑车太累”, 一直没当回事。结合症状,骆荣华立即安排了肺动脉 CTA 与冠脉 CTA 检查。结果显示,李女士的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狭窄,排除了心梗风险;但肺动脉 CTA 提示肺动脉栓塞,经下肢彩超进一步检查终于找到 “元凶”—— 右下肢腘静脉血栓。
“长期久坐让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堵在肺动脉,这才导致晕厥。” 骆荣华向李女士充分解释后,立即进行抗凝治疗,通过药物阻止血栓扩大、促进其溶解。经过两周的精心诊治,李女士康复出院,她表示以后再忙也要每小时都停下车活动五分钟,再也不敢拿身体透支了。
骆荣华介绍,血栓就是血管中凝结的“血块”。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有序流动,一旦血管壁受损、血流速度变慢或凝血功能出现异常,血液就可能凝结成块,堵塞血管,导致下游组织“断血断氧”。
常见的血栓类型包括脑血栓、心脏血栓、下肢血栓和肺血栓。而血栓的危害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严重。肺栓塞会导致肺部缺氧,进而损害大脑和心脏功能,而肺栓塞后残留的血栓还可能引起“慢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稍一活动就会感到气短;脑血栓可能造成瘫痪、失语等后遗症;心肌梗死若未得到及时抢救,死亡率极高;下肢血栓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导致长期肿胀和皮肤溃烂。此外,如果下肢血栓脱落堵塞肾脏或肠道血管,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或肠坏死,形成多器官栓塞,救治难度极大。
针对预防,骆荣华提出四点建议,帮助大家保持血管畅通不“堵车”:
第一是“动起来”。久坐人群最好每30至4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可做“踝泵运动”,即双脚反复勾起、伸直,每次10到15下,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每周应保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术后或卧床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翻身、腿部按摩,以维持血液流动。
第二是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上多摄入蔬果和全谷物,控制油盐摄入;每天饮水1500至2000毫升;坚决戒烟、限制饮酒;同时注意控制体重。
第三是高危人群要加强预防。房颤患者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术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短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下肢骨折或术后无法活动的患者可穿戴医用抗栓弹力袜;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如下肢血管或颈动脉超声,以便监测血管状况;有血栓家族史者还可进行凝血功能相关检查。
第四是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如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要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若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或突然晕厥,需立即排查肺栓塞;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症状时,则可能是脑梗死的征兆,切不可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