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小伙小方是个“大块头”,从小就偏胖,大学赴美留学期间,整天炸鸡、汉堡、薯条、可乐,体重很快飙升到120公斤。20岁的年纪,小方的减重经历堪称“丰富”——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甚至是减肥神药,大多数减重方法他都曾尝试过,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用药之后,只要一停药,体重立马就反弹。
打听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杭师大附院”)体重管理中心有专门针对反复减重失败人群的减重“黑科技”,这个暑假,小方一回国,父母就带着他直奔体重管理中心联合门诊。
体脂率将近40% 重度脂肪肝+胰岛素抵抗
治疗一个月 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接诊这个小伙子以后,我们首先进行了详细沟通和初步检查,他的BMI指数超过35,体脂率将近40%,属于重度肥胖,同时,还有重度脂肪肝、肝功能异常、胰岛素抵抗明显等问题。检查报告单上,结果异常的指标一大堆。”杭师大附院常务副院长、脂肪性肝病专家施军平主任医师回忆。
小方的生活方式是超重肥胖人群的典型代表——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最重要的一点是,小伙子对于食物的渴求非常强烈,胃口非常好,常常觉得饿。这也是我在临床中经常听患者说的一句话‘我知道吃得太多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啊!’”
经过和小方本人及父母的沟通,通过脑部磁共振等检查完成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施军平团队决定为他进行通过磁共振精准定位的TMS(经颅磁刺激)治疗,这也是杭师大附院体重管理中心的“黑科技”之一。
施军平说,“体重反弹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难以抑制的食欲,肥胖破坏了大脑对食物的应答机制,即便已经吃得不少,依然‘吃了还想吃’。”TMS治疗通过对大脑相应区域的刺激,降低患者的食欲,使得他们对食物的渴求量明显下降,以达到避免体重反弹的目的。“这种治疗方式是无创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大约半小时,尤为适合无法控制食欲的患者。”从前期研究来看,每个月治疗10~20次,持续1~2个月,治疗停止后的6个月内,患者对食物的渴求明显下降,体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40天里,在进行个性化饮食+运动管理的前提下,小方经过精准导航定位的TMS治疗10次后,对食物的渴求明显下降,饮食控制变得不那么“痛苦”。这段时间,小方减重5公斤,体脂率下降5%左右,包括肝功能在内的多项指标明显好转,胰岛素抵抗也得到了改善。“总体来看,我们认为改善情况达到预期,当然,后续也会继续对他进行随访跟踪,长期效果才是最重要的。”施军平说。
TMS治疗:一项针对
世界性体重管理难题的“黑科技”
根据2023年的一项调查,我国成年人中超重、肥胖比例达50%。而超重、肥胖几乎与所有的慢性病存在密切关联,比如三高、糖尿病,甚至是恶性肿瘤。
“目前,体重管理工作中,有三大难点——体重反弹、腹型肥胖、肌少型肥胖(瘦胖子)。我们医院的体重管理中心成立还不久,但此前已经过大量前期积累,定位清晰,主要针对体重管理中的难点发力,利用医院优势学科,在基础管理以外,结合特色技术,真正帮助超重、肥胖人群解决体重管理难题。”
“我们做过临床统计,两年内接近90%的减重者体重反弹,四年内95%以上反弹。”小方是体重反弹患者的典型代表,而体重反弹也是世界性难题。他所接受的TMS治疗便是杭师大附院体重管理中心最具特色与优势的技术之一。“经颅磁刺激以往主要应用于抑郁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治疗,后来又发现通过刺激特定脑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戒烟。既然能戒烟,是不是也能帮助减不下体重的人控制食欲?基于这样的设想,我们在2020年启动了单中心临床研究,将24位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结果发现,接受TMS治疗的一组在减重效果上明显优于另一组。”
施军平说,TMS治疗讲究精准和个性化,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减重,治疗时刺激的特定脑区与刺激时长等也存在差异。“目前,我们仍在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寻找治疗效果可持续时间的变化节点,以便不断完善与调整治疗方案。”
从德国引进FMD饮食疗法
模拟禁食状态
和任何一种疾病的治疗相同,针对超重肥胖的临床干预也是“层层递进”。
施军平介绍,接诊患者后,首先需要评估超重、肥胖的类型,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合并症。“治疗第一步,大家也都知道,一般都是从控制饮食+运动开始,如果做得好,体重肯定会有所下降。要是自控能力不够,第二步可以用上一些中医手段,比如埋线、针灸、中药等,降低饥饿感。”到了第三步,便是适当的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肥胖有不同的药物,当然,用药前需要严格把握禁忌证。第四步是肠菌移植,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态,不过,目前浙江省还没有常规开展这一项目。第五步则适用于反复减重失败、体重反弹的患者,可以进行神经调控,也就是TMS治疗。终极手段是减重手术,目前,相关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毕竟是切除部分胃组织,因此需要谨慎权衡利弊。
在最基础的饮食治疗阶段,杭师大附院体重管理中心专门从德国引进了先进的FMD饮食疗法(Fasting Mimicking Diet:模拟禁食饮食)。在5天中,通过特定的饮食配比,模拟禁食时的身体状态,从而达到减重、改善健康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5天里,热量的控制非常严格,为了防止低血糖等问题,需要患者住院,全程在医院用餐,营养科会将配比好的食物配送至病房。”
脂肪肝是肥胖常见并发症之一
内脏脂肪比“看得见”的脂肪更危险
今年3月,脂肪肝作为真正内脏肥胖的标志,被首次写入《健康中国战略之慢病综合管理蓝皮书》。施军平说,脂肪肝是肥胖的常见并发症,60%的超重、肥胖人群都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可以说,脂肪肝是体重管理的最后一道预警信号。”
“很多人知道‘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经典‘三部曲’,五六年前,我很久才能碰到一个脂肪肝相关的肝癌患者,而现在,这部分患者在明显增加。在欧美国家,肝癌的第一大病因是脂肪肝,未来,中国也可能有这个趋势。”施军平强调,脂肪肝一定要早期干预,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可以有效治疗脂肪肝的药物,一旦进展到后期,医生也只能尽力延缓进展。
“就在前几周,有一个患者接受肝活检,发现严重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发现脂肪肝不重视,还逐渐出现了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问题反过来导致了脂肪肝加速进展为肝硬化。最棘手的是,因为患者本身不胖,一些减重手段对于他来说效果不明显。”
“有的人看起来胖,实际是皮下脂肪多;有的人看起来不胖,但内脏脂肪堆积,肝脏第一个遭殃。脂肪肝作为真正的内脏肥胖,不仅难减,还容易被忽视。”在施军平眼里,比起看得见的胖,看不见的内脏脂肪堆积更危险。
“瘦胖子”是中国肥胖人群的重要特征之一,80%的内脏肥胖与饮食结构相关。这类患者往往偏爱吃甜食、红烧肉、油炸食品等,摄入了大量果糖与反式脂肪酸,这是造成内脏肥胖非常重要的原因。“减重不是吃得少就行,只控制热量摄入而没有注意减少反式脂肪酸和果糖的摄入,即使掉秤,掉的也只是皮下脂肪和肌肉,内脏脂肪并没有减多少。”
多学科护航 特色管理模式 “黑科技”加持
致力于帮助患者科学、精准减重
有脂肪肝问题的超重肥胖人群一定存在代谢异常,杭师大附院体重管理中心实行体重管理与脂肪肝管理一体化模式,开设肥胖-脂肪肝联合门诊。“一般来说超重、肥胖患者出现脂肪肝,还会同时合并其他脏器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治疗。”
目前,杭师大附院体重管理中心集结了营养科、运动医学科、内分泌科、心血管科、中医科、消化科、外科、介入科等学科,基于特色管理模式,依托多学科协作机制,运用磁共振弹性成像装置等先进设备,结合TMS治疗等“黑科技”,力求为肥胖及相关代谢病患者提供更科学、更全面、更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我们正在准备引进3D磁共振成像装置,这是一种顶尖医疗设备,未来也许可以代替肝脏活检,对脂肪肝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疗效评估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也在进行减重的介入治疗研究,希望通过堵塞胃左小动脉,达到降低患者对食物渴求的目的。”
施军平表示,“不管是‘黑科技’还是新模式,我们想做的不只是简单的减重,而是基于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希望能为体重反弹、腹型肥胖、肌少型肥胖等特殊肥胖类型的患者提供科学的体重管理解决方案,并系统总结成一套成熟的体系在全国推广,惠及更多被肥胖及代谢问题困扰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