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记得浙江省中医院去年夏天火出圈的乌梅汤吗?上线24小时,订单超115万帖,单日销量峰值突破1000万帖,一度让浙江省中医院的服务器“压力山大”。
这杯源自明代古籍《奇效良方》、仅售1.34元的中药代茶饮,为何能点燃年轻人的养生热情?
实际上,乌梅汤的爆火并非昙花一现。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中医院,探寻这杯“网红”饮品背后,一家省级中医龙头医院如何让厚重的中医药文化首先“活”起来,继而“火”起来,最终深度“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创新路径。
先“活”起来,再“火”起来 中医药融入百姓生活中
“中医药不能只躺在古籍里,要走进百姓火热的生活中。我们要先在当下‘活’起来,才能在未来‘火’起来,拥有持续的生命力。”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道出了让中医药融入健康生活的核心逻辑。
2025年,这杯乌梅汤的故事有了新篇章。基于市场反馈和现代健康需求,医院研发推出了升级版的“乌梅汤2.0 Plus”。新升级的“乌梅汤2.0 Plus”在保留乌梅、荷叶等经典配伍的基础上,增加了陈皮、玫瑰花等药材。
处方主要研发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夏永良介绍:“升级后的配方,不仅延续了原方的解暑化湿之功,更精准强化了‘消食护胃’功能,提升调脂能力,助力代谢平衡;口感升级与药性调和,降低刺激性,胃寒或脾虚人群也可以服用。”市场给出了最直接的反应——新品上线5分钟,销量即突破1万帖。
今年,医院联合转化企业推出饮料版“乌梅荷叶饮”。从一包需要冲泡的处方,到一瓶即开即饮的“乌梅荷叶饮”,乌梅汤带着药香走出药柜,走入超市、便利店,成为年轻人触手可及的健康饮品。
用“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中医药魅力
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单品”
火爆的不只是养生茶饮。傍晚时分,当城市华灯初上,浙江省中医院推拿科的夜门诊依旧灯火通明,一张张治疗床上躺满了前来缓解肩颈疲劳、寻求专业治疗的年轻上班族。“忙不过来,根本忙不过来……”一位主治医师感叹,“这场景,跟旁边的网红奶茶店比,也是一点不逊色的。”
浙江省中医院常务副院长张弘表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亚健康状态,而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备受年轻人青睐。我们将中医门诊搬入年轻人聚集的商场、交通枢纽,以及户外工作者休息的工会驿站,希望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展现中医药魅力,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传统文化,把中医药的理念融入生活,融入群众对健康的追求。”
一场场集中医体验、健康科普、文创产品展示于一体的“中医养生集市”,正成为年轻人周末“city walk”的热门打卡点。把脉问诊、制作香囊、体验艾灸……古老的中医药以一种轻松、时尚的姿态,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潮流。
“逛商场、看中医、调体质,不仅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还能和中医专家学养生,这样的集市不要太‘潮’、太实用。”市民陈女士在体验了一系列中医药技术,品尝了火爆全网的中药代茶饮之后,由衷地感慨道,“杭州真的是把健康有效地融入了美好生活之中。”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从“老专家”到“小伙伴”,从“苦口良药”到年轻人追捧的“时尚养生”,浙江省中医院正通过四季养生代茶饮、五行月饼、五行香囊、中药复方精油,把“典籍里的中国”变成“掌心上的人间烟火”。
从临床到市场
让古老智慧对接现代需求
何强书记表示,当前,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中医药与现代科技、大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可能会成为破解年轻人亚健康情况加剧、老龄化社会健康需求激增与传统医学资源转化效率不足矛盾的关键路径。他表示:“依托互联网医院,我们研发了一系列健康产品,极大地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领域的作用,助益疾病的预防,帮助亚健康人群保持健康。”
如何确保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浙江省中医院选择用数据说话。医院曾联合《都市快报》,以2023年湖滨、钱塘、西溪三院区300多万真实门诊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脱发、失眠、过劳肥等成为困扰年轻人的主要健康问题。来院就诊的人群中,年龄低于65岁占比超过80%,其中低于40岁的占比约55%,可见中青年人群已占据就医的主体地位,成为中医诊疗的“主力军”。基于这些洞察,医院进一步打好新中式养生“组合拳”。
除了乌梅汤,针对“头等大事”脱发问题而研发的“侧柏思茂洗剂”曾创下单日80万帖的订单记录;针对年轻群体耳鸣症状研发的“中药复方精油”备受青睐;满足职场人需求的“平肝清轻饮”“葛花解酲饮(解酒茶)”“苏香邂逅饮”等也广受欢迎。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实现了中医药服务从“医院有什么提供什么”到“百姓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的根本性转变。
在大健康产品系列中,记者发现了不少该院互联网医院上的“网红产品”。医院互联网诊疗中心相关负责人叶文怡介绍:“侧柏思茂洗剂在2024年春季一上线就广受推崇,是目前复购率最高的处方之一。”这充分证明了基于真实需求的创新所具有的强大市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