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吃是顶顶重要的。
试想一下:面对一桌子的美食,送到嘴里却怎么也吞咽不下去;或者每次吃饭都要先把形色俱佳的美食全部打成糊糊,然后用管子直接送到胃里……
美味当前无福下咽,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
这个世上,就有这样一群吞咽障碍患者,每次吃饭都要“兴师动众”又“如履薄冰”,但即使小心再小心,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吃饭时误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导致生命危险。
近日,快报记者来到浙江省中山医院康复医学一科病房,当天病房里住了68位患者,其中吞咽障碍患者至少占了一半,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59岁,这些患者大多是因为脑卒中也就是脑中风导致的吞咽障碍。
“脑卒中患者大多卧床,本身免疫力就差,此时出现肺部感染,很可能致命。”浙江省脑卒中吞咽障碍“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中山医院院长林咸明教授说,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轻则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费力、食物残留等,重则发生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为什么中风患者极易发生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是怎么吃东西的?为什么说吞咽障碍患者每次吃东西都像在过“鬼门关”?吞咽障碍为什么这么难治?浙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吞咽障碍上有什么优势?
本期“浙江看病哪家强”栏目走近浙江首个脑卒中吞咽障碍“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你了解中风患者这个痛苦又致命的功能性障碍。
吞咽障碍患者的一顿午餐
8月中旬的一个夏日中午,随着送餐车的到来,浙江省中山医院康复医学一科病区的宁静被打破。
餐车被推至走廊的尽头,一位女护工接过饭菜送进了脑卒中病人林大爷的病房。接着,两位家属开始忙碌,一位将大爷的床背板缓缓摇起至最高处,并轻声告诉他“准备吃饭了”;另一位家属打开碗盖,这是昨日预订的红烧萝卜和红烧肉,他要用料理机将这一荤一素打成糊状。
约摸一分钟,这一荤一素被搅成了糊,不稠也不稀,正好。
这时,护士已经候在床边,她撕开包装,取出一根1米长胃管。接着,她请林大爷张开嘴,娴熟地将导管经口插入咽部,经过食道,当插入约60厘米深时,再用听诊器确认已到达胃部。然后护士用针筒抽取糊状食物,分次慢慢地通过导管注入林大爷的胃里。差不多10分钟后,在护士的指引下,林大爷自行拔出管子,用餐也“宣告”结束。
回想两个月前,中风刚发生时,为了进食要24小时留置鼻肠管,现在只有在吃东西时才插管,这已经是林大爷吞咽障碍恢复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爱美食的林大爷突然成了吞咽障碍患者
林大爷是兰溪人,11月就要迎来85周岁的生日。那天,“吃”过中饭的林大爷坐在病床上,气色很不错。
家人说,大爷爱美食,也喜欢悠闲自在。发病前每天都安排得很充实:早上6点多骑自行车到兰江边溜达。锻炼一小时左右回家做早饭,粽子、汤圆、糯米饭、年糕等“糯叽叽”的食物是他的最爱。胃口好过很多年轻人,早餐一顿能吃两个粽子加一碗稀饭。
在吃的方面,林大爷还特别乐意尝试年轻人的“心头好”,从汉堡、炸鸡、薯条等西式快餐,到咖啡、奶茶、蛋糕等饮料零食,林大爷享受着不同美食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感。
今年3月23日,家人正在做午饭,林大爷习惯性想去看看“当日菜单”。刚走到厨房,他头晕打了个踉跄,幸亏被家人及时搀住,没有跌倒。家人想送他去医院,林大爷却摆摆手,觉得没什么大碍,说完还上楼修剪了花草。
次日上午,老伴听到“砰”的一声,发现林大爷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问怎么摔的,他只说一阵眩晕就摔倒了。
这接二连三的突然头晕,家人意识到了不对劲,连忙把他送到当地医院。
头颅磁共振提示,左侧大脑有多处梗塞。入院保守治疗了一周,林大爷吵着要回家,家人看他在医院里能吃能喝,顺了他的心。
出院后,林大爷依然乏力明显,加上睡不好觉,脾气很暴躁,像是变了个人。4月5日,他说身体不舒服,想躺着,却躺不住,起来又坐不住,且说话有点含糊不清。察觉到了异样,家人再次把他送入医院。颅脑CT提示,左侧小脑出现新发梗塞。
此后虽经治疗,但身体每况愈下。
4月6日,林大爷还能自己吃饭;
7日上午,神情略显呆滞,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活动减少,不能独自进食,改为家人喂食。鸡蛋羹送入嘴后,大爷只含在嘴里,无法吞咽;又试着将食物送至其咽喉处,大爷才开始吞咽。这一口小小的鸡蛋羹,他需要十几甚至二十秒才能咽下,中途还偶有呛咳,分数次才吃完了一个鸡蛋羹和一点蛋糕。
8日,情况更糟糕,他几乎张不开嘴,下咽速度明显变缓,一个鸡蛋羹是他当天的总进食量。
9日,林大爷的右半身彻底瘫了,连鸡蛋羹都咽不下去,且出现了呛咳。
医生见状,告知需要插胃管补给营养液。家人商量后,决定将林大爷送往杭州——浙江省中山医院。
再次误吸后,不得不气管插管
10日中午,120疾驰200多公里,林大爷被送进了浙江省中山医院的康复医学一科。
经检查诊断,林大爷存在认知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肢体障碍。当晚林大爷发烧了,伴有明显咳嗽咳痰,但自主咳嗽欠佳,只能依靠吸痰管吸出痰液。
无缘无故的发烧和咳嗽?主管医生李辉副主任中医师马上想到了误吸导致的吸入性肺炎——这是脑梗患者因吞咽障碍引发的最常见并发症。检查结果证实了她的猜测,林大爷的双肺重度感染。
误吸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一的液体或固体食物进入了气道。包括胃内容物受重力作用,或腹内压、胃内压增高,导致胃内容物逆流进入咽喉口腔及气管内。
李辉分析说,患者当时两天没有吃过东西,但在转院前出现过进食呛咳,意味着已经有食物掉入了气道。另外,口腔无时无刻不在分泌唾液,唾液同样会误入气管。由于患者病情的加重,吞咽功能进一步丧失,之后没有出现咳嗽、气急等临床表现,因此被认为是隐性误吸,常常易被漏诊、被忽视。
在之后的抗感染处理过程中,林大爷每天需要通过胃管来摄入营养液。
4月14日,林大爷突然呕吐出约200毫升的胃内容物。很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8,体温再次升高。
检查又发现,林大爷呕吐时有部分胃内容物掉入气道进入肺部,出现了误吸。之前的肺炎还没有明显好转,又出现了胃内容物的反流误吸,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病情进一步恶化。
气管插管后,林大爷被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
闯出“鬼门关”
林大爷住进ICU后,高龄叠加重症,家人们异常忐忑,他们不知道林大爷能不能熬过这关。
经过医护人员近一个月的努力,林大爷病情逐渐好转。5月12日,他拔除经口腔气管插管,转入了普通病房。彼时,尽管身上还有鼻肠管、胃管、尿管、输液管等多根管子,跟着三台监护仪,一家人还是因为林大爷的“重生”热泪盈眶。
紧接着,床上良肢位摆放、翻身训练、肢体被动训练、电动起立床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一项项康复治疗方案启动。林大爷从只能24小时躺床上,过渡到了离床小坐轮椅,护士可以推着他到康复设备更齐全的康复评定与治疗中心治疗;同时,通过冰刺激、针灸、吞咽电刺激等治疗,吞咽功能也有了改善,不再担心胃液反流出现误吸。慢慢地,停用了抗生素,拔除了鼻肠管,依靠留置胃管补给营养,从每次胃管滴管进食40-50毫升营养液,过渡到了一次性(分次)进食200毫升。
一根根导管的撤离,见证了林大爷一天天的进步。经过一周的营养液与饭菜混合喂食,7月24日,也就是在他进入浙江省中山医院三个月后,他成功拔除了身上最后一根导管——留置胃管,开始间歇管饲。这也意味着他不再依靠营养液,而是可以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吃”上一荤一素的营养餐。
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林大爷的康复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回忆起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家人充满了感激和信心:“我们有信心,期待老爷子重享美食、重新站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