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中疾控提示:生食或半生食螃蟹,极有可能引发肺吸虫病
发布时间:2025-11-18 11:02:30 星期二   人民网

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食蟹正当时。无论是醉蟹、呛蟹,还是刚烤至半熟的螃蟹,都因其独特的口感成为餐桌上的“宠儿”。然而,如果饮食方式不当,这份“鲜”味的背后可能会潜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生食或半生食螃蟹,极有可能让肺吸虫悄悄侵入人体,引发肺吸虫病。

什么是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又称并殖吸虫病,其病原体是并殖吸虫(俗称肺吸虫),需要经过两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发育:第一个中间宿主是淡水螺,第二个中间宿主则是淡水蟹、蝲蛄(不是小龙虾)等甲壳类动物。

肺吸虫的虫卵在水里孵化发育成毛蚴,钻进淡水螺体内,发育成尾蚴;之后尾蚴逸出螺进入水中,再感染淡水蟹、蝲蛄等甲壳类动物,最后发育为能感染人的囊蚴。

要是人吃了生的或者没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囊蚴就会在人的消化道里脱囊而出,钻过肠壁,变成童虫。这些童虫很能“钻”,会在组织中移行并穿行于各器官和腹腔,再由肝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爬到肺部,最后在肺里长成成虫,不仅会破坏肺部组织,还可能随着血液或淋巴系统扩散到脑、脊髓、肝脏、皮下等全身多个部位。

肺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感染肺吸虫后,患者的症状表现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感染的虫体数量、寄生部位以及患者的抵抗力。

感染急性期,可能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一般症状,容易被忽视。重者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也会明显升高。

随着感染时间的推进,虫体移行可造成多个器官不同程度受损,因此慢性肺吸虫病临床表现较复杂,按器官损害主要分为:

胸肺型(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

腹肝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侵入肝脏时可引起肝损伤或肝肿大;

皮下型,可出现皮下包块且多数呈游走性;

脑脊髓型,多见于青少年,以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症发作、癫痫、瘫痪等为主要表现。

如何诊断?

肺吸虫病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在痰液或粪便中找到肺吸虫虫卵是确诊的金标准。血液检查(检测肺吸虫抗体)、胸部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则有助于辅助诊断。治疗肺吸虫病的常用的药物为吡喹酮,需要遵医嘱用药。

如何预防?

预防肺吸虫病,关键在于不生食或半生食螃蟹、蝲蛄等淡水甲壳类动物。无论是生醉蟹、腌蟹、凉拌蟹肉,还是烧烤、蒸煮时未完全熟透的螃蟹或者蝲蛄,都可能含有活的肺吸虫囊蚴,因此,螃蟹和蝲蛄一定要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

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尤其是在野外活动时,不要随意饮用溪流、湖泊中的生水。此外,要防止交叉污染,处理生螃蟹、蝲蛄的刀具、砧板、容器等要与处理熟食和直接入口食物的工具严格分开,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囊蚴污染其他食物。

来源:人民网    作者:记者乔业琼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