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组织部、国家卫健委组织医学专家对公务员录用体检有关项目检查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一条修改引发网友注意:“多囊肾,未伴有尿蛋白阳性或肾功能不全的,合格。”这一改变,为许多曾因“多囊肾”三个字而被职业大门拒之门外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公众需要消除一个误解:体检B超发现的单纯性肾囊肿,与多囊肾病是两回事。”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肾内科主任杨杰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谈论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它好比肾脏里长出了无数个‘水泡’,也就是囊肿,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水泡’会逐渐增多、增大,最终破坏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杨杰介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之一,子女有50%的概率从患病父母那里遗传致病基因。它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但进程非常缓慢。患者通常在青中年时期(30-50岁)开始出现明显症状。
那么,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发展通常是一个缓慢而连续的过程。在疾病的早期,也正是本次新公务员体检标准所描述的阶段,患者的肾脏虽已出现典型的囊肿表现,但关键的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和尿蛋白检测仍可维持在正常范围。
杨杰表示,患者此时可能毫无症状,或仅表现为高血压、偶尔腰部酸胀。然而,如果未加干预,病情将进入进展期,持续增大的囊肿会像不断增多的“葡萄串”一样压迫和破坏正常的肾组织,导致肾功能开始下降,并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几乎成为普遍现象,部分患者还可能因囊肿出血、感染或肾结石而经历剧痛。
最终,若肾功能丧失殆尽,疾病便进入终末期,即人们常说的尿毒症,此时患者需要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正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医学干预的黄金窗口,恰恰就是这个‘合格’的早期阶段。”杨杰强调,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洪水”来临前,筑起坚固的堤坝,尽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28岁的程序员小王体检查出多囊肾,经过系统检查,确诊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但万幸的是,他的尿蛋白阴性,肾功能完全正常,正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杨杰为小王制订了一套“四位一体”的个性化管理方案。 在发现小王出现早期高血压迹象后,杨杰迅速为其启动了降压药物治疗。他强调,将血压严格控制在标准以下,是延缓多囊肾病进展的核心策略,其重要性远超普通的血压控制。
生活方式干预是为肾脏“减负”的关键。此外,还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尿常规、血压和肾脏B超。这套动态监测体系能让医生清晰掌握病情动向,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患者的健康管理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心理疏导与家族筛查则旨在卸下“思想包袱”。 杨杰通过深入沟通,帮助小王建立带病长期健康生存的信心,并将管理重心从担忧未来转向积极当下。同时,建议其直系亲属进行筛查,将防线前移至家族层面,实现真正的早发现、早管理。经过一年的管理,最近小王再次复诊,他的血压稳定在120/76mmHg,肾功能一切正常。
杨杰表示,随着医学的进步,像托伐普坦等能够直接延缓囊肿增长的靶向药物也已应用于临床。有理由相信,未来这类疾病是有可能被完全控制甚至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