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的成大叔(化名)刚退休就反复被头晕、行走不稳的症状困扰。到当地医院一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双侧脑梗死。颈部CTA检查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看到这样的检查结果,家属们心急如焚,于是带着成大叔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介入门诊。
胖大叔查出脑供血严重不足 高难度血管介入手术化解危机
对于成大叔这样的年纪就得脑梗,家属们既担忧也颇感疑惑,张锦华主任医师在了解情况后解释:“他的年纪确实不大,但患有高血压,体重达到96kg,属于肥胖体型,再加上长期抽烟喝酒,这些不良因素加速了他血管的老化。”脑灌注检查也提示他的双侧大脑半球供血严重不足,就好比原本湿润的土壤,正在慢慢干涸成沙漠,脑细胞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大多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这些斑块主要是混合和钙化斑块,还常常伴有血栓,就像输水管道被淤泥堵住了一样。想要恢复脑供血,就得一级一级地打通堵塞的地方。
但成大叔的情况远比这复杂——他的闭塞长度长,对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也存在重度狭窄,而且心脏评估显示多支冠脉重度狭窄。如果术中血压波动,可能并发心肌梗死的严重后果,让原本就棘手的病情雪上加霜。此前,外院医生也曾告知家属,像成大叔这种情况手术难度极大、风险很高。
为了给大叔制定出最合理、最周密的诊疗方案,在医务科主持下,心内科徐晟杰主任医师、心脏外科王岳副主任医师、麻醉科倪卫国主任医师、ICU张舸主任医师、神经内科张锦华主任医师进行了全院多学科疑难重大手术讨论,制定了详尽的处置方案,决定全麻下介入开通颈内动脉。在这个过程中,血压保持平稳尤为重要。
手术当天,麻醉科俞一瑾、陈修欢两位麻醉医生,为神经内科张锦华和陈毅刚操刀的手术保驾护航。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过程患者血压平稳。90分钟后,令人振奋的一幕出现了:沉寂的血液重新流动起来,再次涌入右侧大脑半球,曾经缺血的地方又恢复了生机。手术成功了!
术后4小时,成大叔逐渐清醒过来,经过全身评估,没有发生任何心脑并发症。术后1天,他已经能够独自下床行走,还能和医护人员轻松地交流。术后3天就顺利康复出院了。
张锦华表示,颈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手术,是一场对医生智力与耐力的双重考验,是医院综合强大实力的体现。由于颈动脉完全堵塞,医生需要辨识出“真腔”,逐级球囊扩张打开闭塞的血管,在恢复血流的同时还要避免血栓或碎屑的脱落。不过,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适合这项手术,能否进行神经介入治疗,需要神经介入医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才能确定。
预防慢性颈动脉闭塞
日常管理很关键
什么是慢性颈动脉闭塞?张锦华指出,它是指颈动脉管腔因各种原因逐渐狭窄,最终完全堵塞的病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因。就像家里的水管长期使用后,内壁会积累水垢、铁锈,颈动脉壁也会因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可能是混合斑块(含脂质、纤维、钙化成分)或钙化斑块,若斑块破裂还可能引发血栓,进一步堵塞血管,导致脑部供血“断流”。
该病的检查诊断方式主要包括颈部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造影)、DSA(全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血管堵塞位置与程度;脑灌注检查能评估脑部血流情况,判断脑组织缺血程度。
通常来说,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长期吸烟(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过量饮酒(影响脂质代谢)、饮食重油重盐等不良生活方式群体;肥胖以及中老年人是高危人群。
张锦华提醒,对于慢性颈动脉闭塞预防,一方面是控制基础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遵医嘱服药,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另一方面是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饮食清淡少盐,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此外,要定期筛查,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