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受伤了,要不要打破伤风针?”
“医生,我就是被木头刺了一下,没必要打破伤风吧?”
门诊中经常碰到患者问这样的问题。很多人对破伤风一知半解,要么过度恐慌,要么完全不在意。其实,关于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疾病,有几个关键事实必须了解。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灰尘、人畜粪便中。

破伤风的潜伏期多数为3—21天,可短至1天内。罕见病例潜伏期可在半年以上。破伤风的病死率非常高,发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烦躁不安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随着病情发展,典型症状逐渐显现,最具特征性的就是肌肉强直性收缩,导致角弓反张(身体向后弯曲,像弓一样)。此外,轻微的刺激,如声音、光线、震动等,都可能诱发强烈的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窒息、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因而通常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容易生长繁殖。对于一般的浅表层伤口,如擦伤,则不必注射破伤风针。具体来说,可以看以下几个方面:
01 窄而深的伤口
如被铁钉、针头、木刺等扎伤,可能造成外小内深型伤口,如果清理不到位,则可能感染破伤风杆菌。
02 生锈铁器
生锈的铁器上破伤风杆菌较多,如果被生锈铁器扎伤,即使伤口表浅也可能被感染破伤风。
03 污染严重的伤口
伤口被泥土、灰尘、人畜粪便等污染,大大增加感染破伤风的风险,除了及时清理外,应注射破伤风针。
04 开放性骨折、烧伤、烫伤、动物咬伤
这些伤口面积较大,且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容易形成缺氧环境,同时也给细菌提供了更多的入侵机会。

1.正确处理伤口
及时、规范的伤口冲洗和清创,可降低伤口内存留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的概率和数量,从而降低破伤风的发病率。
2.及时就医
破伤风是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因此,受伤后应尽早注射破伤风针或接种破伤风疫苗,做好预防工作。

破伤风的被动免疫:俗称破伤风针(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制剂用于破伤风的短期应急预防,其特点是产生效应快,但有效保护时间短(几天到几周)。
破伤风的主动免疫:指将破伤风疫苗接种于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保护时间长达5—10年。疫苗的特点是无需皮试、安全可靠、保护时间长。一般建议在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越早注射,预防效果越好。

消防员、建筑工人、农民、环卫工、园林工、野外探险爱好者、厨师等容易受伤或接触污染物、不洁环境的高危人群,建议:
1.确认基础免疫
确认自己小时候是否打全了3针破伤风疫苗(百白破)。如果没打全,去医院补上它!
2.定期打加强针
就算打全了基础针,疫苗保护力会随时间减弱。因此,建议每10年打1针破伤风疫苗加强针,这是最靠谱的长期保护。
一旦受伤,请及时就诊。切忌用煤灰、烟灰、中药粉等外敷伤口,这些物品可能携带细菌,容易造成感染。破伤风针应在受伤后尽快注射,越早越好,最好在24小时内,但超过24小时仍有保护价值。
供稿:杭州市余杭区卫生健康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许斌
编辑:省卫生健康综合保障中心 朱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