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过后气温骤降
冷热之间
身体承受着无形的“压力”
心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
近日,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在48小时内
连续接诊2例高危心梗患者
↓↓↓
从“忍一忍”到“忍不住”
被忽视的危险信号
10月30日上午,51岁的王先生(化名)在驾车途中突发胸痛,强忍20分钟后症状加剧,伴濒死感与大汗淋漓。他被迫停车前往药店买药,药店工作人员发现其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立即拨打120将其送至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
经心电图与血检,王先生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胸痛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行前降支冠脉内血栓抽吸术,手术顺利。现患者恢复良好,已能自主活动。
10月31日凌晨,72岁的李阿姨(化名)突然被剧烈的胸痛惊醒,并伴有胸闷、气短、冷汗直冒等症状。她强忍至天亮,症状却愈发严重。
近半年来,李阿姨做家务时常感胸口发闷、喘不上气,起初以为是“累着了”,休息几分钟便缓解。直到这次,本想着“再等等看会不会好”,但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家人发现后,立即将她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由120转送至余杭三院胸痛中心。
医生第一时间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随即启动绿色通道,行急诊冠脉介入术,冠脉再灌注治疗,李阿姨目前已经能下床活动。
寒冷来袭,心梗为何频发?
立冬后,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人体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上升,心梗风险显著增加。
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若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更要格外警惕。注意这些警示信号:
胸前区压榨样疼痛、出冷汗;
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胸闷放射至颈部、肩背、左臂。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楼朝臣解释,寒冷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推手”,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威胁更大。
低温会触发三重危机:
■ 血管“热胀冷缩”:低温刺激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
■ 血液“变稠”:出汗减少、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
■ 心脏“耗氧增多”:身体加速产热导致心率增快,心肌供需失衡。
预防胜于治疗
立冬护心四部曲
面对寒潮下的心梗风险,预防远比治疗更为关键。余杭三院胸痛中心特别推出“立冬护心指南”,助力居民平安过冬:
■ 穿衣“温”:重点保暖头部、颈部、脚部,采用分层穿衣法适应温差;
■ 运动“缓”:避开清晨高发时段,运动前充分热身,推荐太极拳、慢走;
■ 饮食“淡”:低盐低脂,晨起睡前饮温水,多吃果蔬;
■ 心态“平”:避免情绪剧烈波动,保持心态平和。
胸痛别忍!
记住这些关键要点
楼医生特别提醒,急性心梗的救治有“黄金120分钟”,一旦出现持续性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伴随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肩背放射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牢记以下三点:
❶立即停止所有活动,采取静卧或半卧位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切勿随意走动;
❷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所在地址、症状及联系方式,等待救援期间保持电话畅通;
❸切勿自行驾车前往医院或拖延就医,更不能盲目服用止痛药,全程信任专业急救人员的处置。
温馨提示:患有基础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群要规范服药、定期复查。年轻人也要警惕,心梗已不再是“老年病”!
供稿:余杭区卫健局、天天看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