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甲状腺癌,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懒癌”“幸福癌”。的确,80%-90%的甲状腺癌预后都比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然而,还有10%-20%的患者是高危型的甲状腺癌,包括高危亚型分化型甲状腺癌、髓样癌、低分化癌、未分化癌,这几类甲状腺癌预后差、进展快,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成为甲状腺癌诊疗的难点与痛点。
尤其在低分化及未分化甲状腺癌方面,由于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单中心往往难以积累足够的诊疗经验,成为当前临床实践中最为棘手的挑战之一。
11月16日,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质控专家委员会2025年学术会议暨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研讨会在杭州举行。大会围绕甲状腺癌的质控指标、诊疗规范、整合医学应用、核医学与外科病理协同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甲状腺癌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与精准化,致力于整合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构建多中心、多学科协同的诊疗体系,共同应对甲状腺低未分化癌这一重大临床难题。当天,由浙江省人民医院牵头建设的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平台也正式上线。
“癌王中的癌王”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
“如果说胰腺癌是癌中之王,那么,甲状腺未分化癌就是王中之王。”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教授感慨。
预后差、进展快,是甲状腺低未分化癌的最显著特点,“像甲状腺未分化癌的中位生存期只有6个月,这类患者收入病房后,临床医生每天查房就看到肿瘤一天比一天大,增长速度非常快。”葛明华教授说。
他曾遇到过一位患者,甲状腺未分化癌,肿瘤直径不到2厘米,入院时精神状态非常好,甚至看不出生病。术后两个月复发,再次被送到医院时,整个颈部都是巨大的肿块,还转移到了肺部。由于肿瘤太大压迫到气管,实施了气管切开。但没几天,气管切开处又被新长出的肿瘤堵住。没有有效的针对性药物,当时的情况也无法再手术,病人很快就去世了。
看着鲜活的生命消逝,葛明华教授内心有遗憾,更有不甘。近年来,他带领团队专注甲状腺低未分化癌的诊治,从发病机制到药物靶点研究,希望以此寻求突破口。
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很多患者一发现即是晚期
葛明华教授坦言,目前,甲状腺未分化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手段。“能手术的肯定是先手术,再结合放疗、化疗以及最近的免疫、靶向治疗等。令人遗憾的是,甲状腺低分化、未分化癌尤其是未分化癌,大多数患者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晚期,出现了肺转移、骨转移。有的来的时候整个颈部肿大,有的甚至像塞了个皮球,而且肿瘤增殖速度很快,气管受压,根本没办法切除;有的哪怕有机会切除,以为切得很干净,没想到没几天又长出来了。”
葛明华教授说,甲状腺未分化癌诊疗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其肿瘤异质性非常强。近年来,全国多个团队都在针对未分化癌研制新药,葛明华教授团队也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但结果并不理想。“新药用了以后短期效果非常好,肿瘤很快缩小,但没多久就耐药了,肿瘤又开始长大。其他很多肿瘤都不会出现这么快的耐药速度,由此可见这个肿瘤对药物的耐药性非常强。”
聚合全国资源和力量
推动甲状腺低未分化癌诊治规范化、同质化
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发病率极低,全国每年新发病例1万-2万例,其中,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新发病例约8000例左右。
“像我们这样规模的单中心,每年接诊的低未分化癌数量也有限,单靠一个中心很难做研究,也很难得出高水平的治疗方案,对于这样的少见肿瘤,更需要整合全国资源,搭建全国的平台来进行科学研究。”葛明华教授说。
基于此,葛明华教授带领团队前期已进行了区域化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今,这样的探索将延展至全国,在中国抗癌协会指导下,由浙江省人民医院牵头,40余家国内大型公立医院参与的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平台正式上线,平台在功能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临床实用性、科研前瞻性和技术先进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推动甲状腺低未分化癌诊治规范化、同质化,惠及更多患者。
在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学科顾问程若川教授看来,我们国家甲状腺癌的整体诊疗水平及五年生存率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5%的差距,这个差距,一是低未分化癌的五年生存率有待提高,二是我国各地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所致。此次甲状腺低未分化癌协同诊治全国协作网络平台上线,正是为了将甲状腺低未分化癌的诊治规范化、同质化,努力提升致死性甲状腺癌的五年生存率。
程若川教授表示,要达到诊治规范化、同质化,其中一个重要工作是要制定标准化行业指南,通过质控专家委员会的监督,把指南真正推广、落实到基层,让基层医生共享最新、最前沿的诊疗知识,以此提高我国难治性甲状腺癌的诊疗水平。
国家癌症中心甲状腺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教授认为,应对甲状腺低未分化癌这一临床棘手问题,整合全国资源势在必行。
林岩松教授表示,对于甲状腺低未分化癌这类晚期患者,全程管理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全国平台,我们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诊断开始入手,对病情进行严格的监控,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这是我们的目的。”
林岩松教授同时认为,搭建全国平台进行同质化管理的另一大好处,是能让基层的、年轻的医生迅速成长。
“在基层,有的医生可能一年也遇不到一个病例,哪怕遇上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通过我们这个平台,他可以把患者的资料上传,有经验的上级医生可以进行诊疗理念的梳理,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如何开展诊疗、后续如何管理等,这个过程中,年轻医生学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患者也不用四处辗转求医,减轻了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