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首例!
杭州日报讯 “啊……”近日,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病房,一个清晰而略带嘶哑的声音打破了沉寂,74岁的喉癌患者俞先生(化名)在进行辅助发音管置入术后2小时,成功发出第一个音。这也标志着浙江首例全喉切除术后辅助发音管置入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省内技术空白。
喉癌、下咽癌等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接受全喉切除术后往往面临一个难题:永久性失去自然发音的能力。不少患者家属坦言,沟通障碍让患者逐渐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拒绝出门社交。更棘手的是,全喉切除后患者需通过颈部气管造瘘口呼吸,失去了鼻腔和口腔对空气的过滤、加湿功能,这使得呼吸道感染概率大幅增加。
2014年,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在省内率先开展无喉复声公益培训,通过“食管发音”帮助600余位患者重启交流之窗。但食管发音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部分患者因年龄较大、肺功能或食管条件等限制,很难掌握食管发音的技巧。”头颈外科负责人陈超主任医师表示,对于这类人群,辅助发音管置入术是更优选择。
陈超进一步解释了原理,患者装上辅助发音管,就好比通过手术精准置入了气管造瘘口与食管之间的“单向阀门”——既允许肺部气流通过发音管进入食管,振动咽食管段黏膜形成基础音,再经口腔构音形成可辨语言;又能有效阻挡食物、唾液返流至气管,从根源上降低呛咳与呼吸道感染风险。
“相较于以往的食管发音,这项技术有明显优势。”陈超介绍,食管发音成功率约为40%,如今发音成功率达90%以上;同时,发音的连续性、流畅度更高,音质更接近自然说话状态,无电子喉发音的机械感;学习成本更低,患者仅需1—2周的学习,通过短期言语训练,就可实现日常交流。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置入辅助发音管。”头颈外科副主任赵坚强主任医师解释,手术前须密切关注患者的气管造瘘口愈合情况、肺功能评估、营养状态监测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