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你们……”当这三个字清晰而平稳地从孙大爷口中说出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展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72岁的孙大爷三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开口说话。这距离他因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命悬一线、紧急气管插管转入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已经过去了整整90天。
突发急症,游玩途中病情急转直下
今年4月,72岁的孙大爷在外出游玩时突然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本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在当地诊所治疗后症状反而逐渐加重,出现活动后气促、胸闷和痰中带血。转至外院后,气管镜检测结果令人心惊:发现双肺感染,检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和黄曲霉复合群感染。尽管接受了抗感染治疗,病情仍持续进展,呼吸功能急剧下降。5月份,孙大爷因呼吸衰竭紧急气管插管,转入RICU抢救。
由于存在拔管困难,孙大爷在外院进行了气管切开术。住院期间影像学检查提示机化性肺炎,后又出现肺脓肿并发症。医疗团队调整治疗方案,经过强力抗感染,化痰、解痉等综合治疗,同时配合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家属为了让孙大爷脱掉呼吸机和拔掉气管套管,辗转多次,找到了浙江省中山医院的康复医学二科。
并发症下的生死博弈,成功脱险
“孙大爷转入时情况非常危重,更棘手的是,他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重基础疾病。”康复医学二科刘文兵主任说:“这要求我们必须精确平衡抗凝治疗与出血风险,每一步治疗都如履薄冰。”经过团队精心调整抗凝方案,抗血小板治疗与出血风险,为孙大爷制定专属的中西医康复方案,为最终拔除气管套管创造了条件。
“气切患者的拔管过程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呼吸治疗师、康复医师、护士和家属的共同配合。”刘主任解释道,“我们通过系统性的脱机训练,逐步提高孙大爷的自主呼吸能力。”
经过近三个月坚持不懈的努力,孙大爷的呼吸功能明显改善。7月29日,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后,康复医学二科医疗团队决定为孙大爷拔除气切套管。整个操作过程顺利,拔管后孙大爷生命体征平稳,自主呼吸良好,很快就能够正常交流。
“太不容易了!”目睹全过程的汪国爱副主任感慨道,“这三个月中,有过多次病情波动,但团队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可能改善的机会。看到孙大爷终于能说话,我们都特别激动。”
“每一位危重症患者的康复都是一次多学科协作的生命接力。”刘主任表示,“我们将继续完善中西医结合的重症康复体系,让更多患者能够重获新生、重获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