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大妇院周坚红诊室里,总是病人不断。这位妇三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刚刚获评2025年度“最美医生”。她常常被患者“甜蜜抱怨”:“周主任,多几个你就好了!姐妹们都想挂你的号子,就是抢不到啊!”
“看我们团队的科普视频呀。我讲的很多内容,里面都有。先学做自己的健康管家,有问题再找医生。”每当这时,周坚红总会掏出手机,翻出科普视频二维码。患者们呼啦一下围上来,拍照留存。
比起好医生、好导师的名头,周坚红还有一个更为广大女性朋友熟知的身份:更年期科学知识普及者。“科普才是最好的处方。”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周坚红讲述了她从1个人讲到500多人讲,让百万群众直接受益的15年科普路。
从坐“冷板凳”到挂不到号 她让医学科普“说人话”
周坚红的“妇科内分泌与更年期门诊”诊室里,从早到晚病人接连不断。但15年前门诊开张的第一天,她却坐了一上午“冷板凳”,没有一个病人。
“那时我刚调入门诊,从原本是做手术的医生,突然变成‘守空房’,心理落差好大的。”后来她才发现,不是没患者来,是没人懂。“大家觉得更年期不是病,是‘作’,是矫情。很多女性其实是因为无知而无畏,白白被折腾了十几年。”
怎样才能让更多女性读懂更年期?周坚红下了做好科普的决心。
万事开头难,第一个“拦路虎”竟是她自己。“40岁之前,我都在埋头学习、研究、做手术,不太愿意和人多说话。我马上认识到,要做好科普,自己必须张开嘴巴。”
她记得,第一次接受报社记者面对面采访时,记者的提问很直接:“更年期和激素相关,那激素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HPV有多可怕?”周坚红背完医学书上的术语回答后,就卡壳了,“我连上课都紧张,哪知道怎么讲记者才会懂。”
后来,她琢磨出一个办法:打比方。她把激素比作“煤气”,卵巢功能衰退就是“煤气快没了”;把HPV感染说得比感冒还轻十倍,“不是为了淡化病症,是想让人听得懂、不恐慌”。
“用类比,记者听懂了,写出去让老百姓也看懂了。这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上道’了。”周坚红回忆,三年下来她不仅越讲越顺,还摸索出一套“翻译”妇科医学的通俗语言体系。慢慢地,她还迈出了更大的一步:走上广播和电视等大众媒体讲科普。
一个周坚红越来越不够“用” 她组建团队用科普“救人”
主流媒体的曝光,给周坚红助了一把力。越来越多女性开始认识她、信任她,来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甚至挂不到她的专家号。很多女性是听了她的讲解,才第一次走进诊室。她渐渐意识到,科普不仅能“招病人”,更能“救病人”。
这个时候,一个周坚红已经不够用了。在尽可能平衡坐诊、科普时间的同时,她决定组建一个医师科普团队和她一起讲。她给团队起的名字是“花样年华”。
刚开始,招来的团队成员站上台一开口,听得她直摇头。“真的是不会讲。PPT上密密麻麻地全堆着医学术语,读都很难读顺,还指望有人来听?”于是,周坚红做了一件当时看来很前卫的事:创办科普讲师培训班。
“临床医生不缺案例,缺的是把案例讲生动的本事。我给大家定的规矩是:不准背稿、不准念PPT,要求他们不断讲故事、打比方,一定要越讲越顺,越讲越有意思。”周坚红说。
讲师培训从2016年12月第一期开始,每年2-3期,每期20-30人,一讲就是九年。至今,她已培训超过500名科普讲师,其中约2/3来自浙江,1/3来自浙江省外。
在大家一起努力下,团队平均每年完成200场以上的定向科普讲座,最多的一年,完成了1155场科普讲座,现场超10万人次受益。截至目前,周坚红和团队线上线下共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就在不久前,周坚红花样年华科普团队被评为“2025年度浙江省科学传播团队TOP10”。
线上科普让更多人听到看到 她希望多方合力破除“伪科普”
“科普做了十几年,我觉得最难的不是‘讲不好’,而是‘找不到人听’。”周坚红说,她曾用过最“笨”的方法:记下门诊病人的电话,攒够50个人就组织一场夜间科普活动。“那四年,我主动打出了无数个电话,就为了让她们来听一听。结果还真的很有用。”
2022年以后,短视频平台医学科普迎来爆发式增长。线上排山倒海的流量,让周坚红和团队敏锐地发现了新的突破口——必须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扩大科普人群覆盖面。
当真正踏入互联网,周坚红和团队又发现,网上的科普内容鱼龙混杂。更让她和团队感到痛心和无奈的是,“伪科普”严重误导百姓。“网上有人在教老百姓‘吃维生素治好HPV’,点赞量有十万多个。可笑吧?”周坚红说,“伪科普”的致命结果是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周坚红始终认为,破除“伪科普”,专业医生是不能缺席的。“临床一线医生,是医疗科普的合适人选。他们有专业的知识,是‘正规军’。他们还不缺一线病例,往往更懂患者,能走进患者心里去。”遗憾的是,临床医生普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科普事业中,“我的经历就是在告诉一线医生,用长期主义者的坚持来做好科普,是可以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的。”
而对于主流媒体在医学科普中的作用,周坚红也有自己的想法。“单靠医护人员努力还不够。可以试着和主流媒体相互‘借力’,主流媒体有公信力、有覆盖面,能帮我们精准触达更需要的人群。”周坚红很希望主流媒体从策划、组织到传播全程介入医学科普:媒体负责挖掘真实故事,设计传播形式,精准触达受众;医生负责案例提供、内容把关和信任建立,“我们要的不只是流量,更需要‘靠谱的流量’。”
记者手记
前天,全国首届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拉开帷幕。这是新《科普法》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浙江省以“AI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用切热点、有温度、说人话、重行动的方式,让公众走进真实场景、触摸真实变化,感受科学的魅力。
跟很多领域的科普一样,医学科普也需要实时关注新技术,拥抱新变化。从线下到线上,从面对面讲座到直播、新媒体平台、新技术的使用,周坚红花样年华团队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与时代同频的科普之路。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周坚红说:我们需要“靠谱的流量”。这句话直击目前互联网科普面临的共性问题。一个明显的情况是,医学科普内容存在“过剩”和“不足”的矛盾。网上海量的医学科普信息中,有大量无底线、低质甚至错误的内容,真正高质量的、有价值的科普内容不足,“伪科普”仍然充斥视听。
对此,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已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医疗“自媒体”账号资质认证工作,“自媒体”账号要对医疗科普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负责。
面对医学科普现状,一方面需要打击、规范、引导,另一方面则是周坚红所呼吁的各方合力——
专业科普力量壮大,需要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周坚红站出来,恪守医德医风医道,用有温度、说人话的科普行动为人民健康守好“第一道门”;主流媒体也应发挥自身优势,生产出更多有趣、有料、有价值的内容产品,以科学知识攻破谣言、破除伪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