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伯(化名)的咳嗽咳痰已经持续了两个月。起初只是清晨咳几口白痰,他以为是慢性支气管炎犯了,就自己买了些止咳药对付。可渐渐地痰里开始带血丝,右侧胸口也隐隐作痛,体重更是悄无声息掉了8斤。家人带他去当地医院做了胸部CT,结果显示“右肺上叶团块灶,右肺门增大,纵隔多发增大淋巴结”,报告末尾那句“不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像一把重锤砸在全家人心上。
之后王大伯又辗转了多家医院,但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考虑肿瘤。最终,近乎绝望的王大伯在家人陪同下找到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吕群主任医师。
隐匿的杀手,一波三折的寻病因
吕群主任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拿着 CT 片逐帧分析:这个病灶虽然像肿瘤,但有个细节值得注意——病灶周围有模糊的磨玻璃影,胸膜牵拉征长度超过10毫米,需警惕恶性病变可能。但右上肺病变边缘比较清晰,增强后病变内部可以看到均一边界清晰的坏死,周围有少许强化的肺组织,这和肿瘤病变的坏死不一样。
“先做气管镜检查吧,取组织活检才能明确性质。”吕群主任的判断沉稳而坚定。
在高清气管镜下,吕群主任团队凭借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精准定位病灶最深部,避开血管完成了穿刺活检。三天后,病理初步报告出来了:“大片坏死物内见退变菌团”。
退变菌团?这结果既排除了肺癌,却又没给出明确答案。“患者长期咳嗽,病灶伴周围炎症,这些都指向感染性疾病。但普通细菌感染不会形成这么硬的‘占位’,退变菌团会不会是特色病原体感染?”
经过NGS 结果回报:检出“啮齿放线菌”,序列数 1286 条,无其他致病菌或肿瘤相关基因异常。至此真相终于水落石出——是肺放线菌病!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诊为结核或肿瘤。
针对放线菌的治疗方案迅速制定: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疗程6周后改为口服青霉素 V 钾片维持3个月。用药第10天,王大伯的咳嗽咳痰消失了。
肺放线菌病被低估的“口腔里的潜伏者”
吕群主任介绍,放线菌是一类革兰阳性、无芽孢、呈丝状生长的厌氧或微需氧细菌,虽名字带“菌”,但属于细菌域,并非真菌。它们是人体口腔、咽喉、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尤其在牙菌斑、龋齿、牙周袋中常见。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长期劳累、糖尿病)或局部黏膜破损(如拔牙、口腔手术、误吸)时,放线菌可突破黏膜屏障,经呼吸道吸入肺内引发感染 。
它为何容易被误诊为肺癌?这是因为肺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极具迷惑性。
症状上,王大伯长期咳嗽、咳痰(可呈脓性)、痰中带血、胸痛,甚至体重下降,与肺癌或肺结核高度相似。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肺内不规则占位、实变影,可伴空洞、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也很常见—— 这些都是肺癌的典型影像学“信号”。病例假象上,病灶中心常因缺血出现坏死,穿刺活检时易只取到坏死组织,看到的“退变菌团”可能被误认为是坏死细胞碎片,容易漏诊。
“像王大伯这样的案例,NGS能快速从标本中捕获放线菌的基因序列,大大缩短诊断时间(传统培养可能需要数周,NGS仅需1天)。”吕群主任表示。
吕群主任提醒,如果出现长期咳嗽、肺内占位性病变,别轻易给自己扣上“肺癌”的帽子。像肺放线菌病这样的感染性疾病,只要早期明确诊断,通过规范治疗就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