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他为身患重病的九旬老人 创造“生命通道”
发布时间:2021-02-20 07:00:00 星期六   杭州日报

“谢谢您!是您救了我父亲一命!”日前,市一医院泌尿外科王于勇副主任医师正在看病,诊室里突然涌进一群60多岁的人,其中年纪最大的胡大哥手捧锦旗和表扬信,径直走到王于勇跟前,鞠了一躬。

一句道谢的背后是千言万语。原来,胡大哥的父亲与王于勇之间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两人在病榻上结下了过命的交情。

基层医院同行紧急求助

这个“烫手山芋”他接了

去年12月的一天,连做几台手术后的王于勇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来自基层医院同行的电话:“勇哥,实在不好意思,我们真的没办法了,只能麻烦你了……”

“别着急,和我说说病人什么情况?”原本还困顿、疲惫的王于勇瞬间清醒起来。原来,患者姓胡,已90岁高龄,确诊膀胱癌已12年。50多年前,他因职业暴露患上尘肺病,又不幸突发癫痫长期卧床。确诊膀胱癌后,老人曾在省级大医院做过三次膀胱癌切除手术。

但这一次,肿瘤卷土重来,老人持续血尿三个多月,辗转多家医院求治均被婉拒,只能在家附近的基层医院保守治疗。“老爷子基础疾病重,家属期望值又高,现在出血很厉害,我们冲洗很多次,还是经常堵住。在持续输血的情况下,他的血色素依旧很低,已经并发恶性贫血。”同行的“求救”,让王于勇思绪翻飞,一边是重病缠身的患者,一边是期望值很高的家属,无形中都在增加医生决定治疗方案的负担。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王于勇想起迈入医学院时的庄严宣誓。从目前状况来看,拒绝这个老爷子无可厚非,但如果每个重病人都被拒之门外,他们的生命希望何在?医者的责任使命何存?医学又如何进步?

“转过来吧,这个病人我接手!我愿意试试,哪怕最后出现意外,我也会负责到底。”王于勇回答。

唯一的救命办法是手术

团队不懈努力换老人一线生机

王于勇接诊后,发现老人的情况比他想象得还要严重:胸腔、腹腔大量积液,低蛋白水肿,恶性贫血,重度营养不良,靠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勉强维持着尿管通畅。

老人的“生命灯火”随时可能熄灭,泌尿外科主任何华东现场指导,联系多学科会诊,王于勇团队立即着手治疗,为老人制定治疗方案,给后期外科治疗打好基础。

不懈的努力换来一线生机,老人入院一周后,情况开始好转,膀胱癌手术的最佳窗口期已经到来。王于勇将手术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发症及对应处置措施细细告知家属,得到了一致理解和认可。

“老人的病太重了,膀胱内肿瘤弥漫且仍在持续出血。”按照计划,王于勇为老人进行手术止血后,将他转入ICU密切监护。考验接踵而至,半个月后,由于膀胱肿瘤继续进展,老人又开始出现大量持续性血尿。

此时唯一能挽救老人生命的办法,只剩下膀胱姑息性切除手术。

麻醉前老人吐出“谢谢”

出院后让子女替他感谢救命恩人

“老人经历过多次手术,恶性肿瘤侵犯严重,加上他高龄且合并多种严重内科疾病,已经丧失了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即便是姑息性切除,也要冒巨大风险。”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既然走到这一步,王于勇愿意拼上全力搏一搏。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医患双方达成一致,决定为老人齐心一试,尽全力延长他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

“等等。”麻醉前,手术台上的老人突然要求停下。只见他缓缓抬起一只手,握住王于勇,慢慢吐出了两个字:“谢谢!”“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王于勇笃定回答。

如预期所料,这场手术困难重重,好在成功了。在ICU度过危险期后,老人又转回泌尿外科治疗。漫长的康复期,王于勇心里牵挂着老人,每个周末和节假日,都要回医院看一眼才放心。“氧饱和度上来了吧?”“肺里痰挺多,白天一定要让他坐起来拍背。”担心老人病情变化,他与家属加上微信,随时保持联系。

一个月后,老人顺利出院。在家康复的日子里,老人总是念叨着陪他一起闯过重重难关的“救命恩人”。“在医院时,这会儿王医生应该来给我换药了吧。”“都快六点了,王医师应该在晚查房了吧?”“不知道今天手术多不多,王医师会不会太累。”想了许久,老人决定让孩子们替自己去送一面锦旗,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表达内心深处对白衣天使的敬重与感谢。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王文婷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