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读懂体检报告上的“话外之音”
拿到体检报告,当然是先看第一页的体检报告概要,然后再翻翻后面几页有没有箭头。但对概要里的“建议专科检查”“定期随访”等表述,你了解多少?那些箭头意味着什么?大多数人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到网上查查吧,有时候越查越心慌,有人为此一天挂四五个门诊去复查。
一份体检报告该如何看?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了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红会医院、杭州市儿童医院的几位专家,就一些关键项目进行解读。
1 随访是想去就去?
体检报告第一页的主检建议你看懂了吗?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宋震亚说,体检报告解读是具有个体化分析的,对于每个人而言,哪些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可以通过日常管理改善、哪些又无需过分关注,都不相同。
以浙大二院为例,体检报告的第一板块是此次体检有问题的结果,第二板块是医生们根据异常结果,按照医学逻辑给出一系列主检建议,这两个板块是由两名以上的中、高级职称全科医师完成的,第三板块则是此次体检中的各项明细。简单来说,大家最需要关注的体检报告内容只需看前两个板块就行了。
“在主检建议中,我们会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排序,把重要的建议放最前面。在措辞方面也很有讲究。”宋震亚举例,如“建议临床专科检查”说明是稍微有点严重了;“每半年专科复查”“定期随访”等,说明目前无大碍,但要动态关注。
2 囊肿真的只是一泡水不用在乎吗?
在体检项目中,超声是检查耗时最久,也最能发现问题的项目。除了大家现在比较熟悉的结节,囊肿也是最常见的超声检出结果之一。
“体检B超会发现很多异常都是良性的,如乳腺囊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肾囊肿、子宫肌瘤、附件囊肿等,这些良性病变多数情况不需要治疗。”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刘忠说,可以把去年的体检报告翻出来作对比,如果去年也有,大小没变,就没有大问题;如果病变明显增大,就需要专科就诊。
杭州市中医院超声科主任涂美琳在临床中也总遇到拿着体检报告来复查的患者。“囊肿中以肝肾囊肿、卵巢囊肿最为常见,还有乳腺和甲状腺小囊肿也比较常见。”涂美琳介绍,如果是单纯的囊肿,它的组成是一个包膜里全是水,没有实质性成分。但也有一些囊肿是混合型的,是“囊性为主的块”,多见于卵巢,表现为内壁由实质回声,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再根据组织特征来判断有无恶性的可能了。
“发现囊肿是需要定期复查加以关注的,若发现肝肾囊肿增大,且大于四五厘米,我们会建议患者穿刺抽掉囊肿,避免进一步增大带来的破裂风险。”涂美琳说。
3 会不会得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才是金标准
众所周知,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多,后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大多数人对体检报告上的血糖指标比较关注。浙大二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郑超主任医师告诉都市快报记者,由于糖尿病开始时大多没有症状,所以大部分患者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
体检套餐中一般查的是空腹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
郑超介绍,空腹血糖受饮食、睡眠、心情等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单次血糖往往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最好同时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血糖,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检测血糖情况。比如,有一部分健康人空腹血糖大于5.6mmol/L以上,会建议加做糖耐量试验或糖化血红蛋白试验,这样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邵逸夫医院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周一汝也提到,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虽然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可能存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这个时候,就要积极调整生活状态,适当运动,控制饮食和体重,持续观察血糖的动态变化,避免向糖尿病进展。
还有一个是尿常规中的尿糖指标,若呈阳性,仅提示糖尿病可能,受干扰因素较多,一般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4 经常喝酒、吃药的人要特别关注谷丙转氨酶
生化套餐中还有几个反映肝功能的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的升高和与肝功能的受损有关,肝酶的偏高,一般是药物、肝炎、脂肪肝、包括酒精肝或者是肿瘤等因素所导致的,特别是谷丙转氨酶是肝损最为敏感指标。
浙江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宁说,肝脏是人体的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解毒和代谢器官,因此长期饮酒、服药的人要更关注慢性肝病或肝脏损伤的可能。
喝酒对肝脏有多大伤害呢?李宁主任举了个例子,如果前一天醉酒,第二天去查肝功能,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谷丙转氨酶增高。若已出现肝硬化或肝细胞损伤严重,胆红素指标也会随之升高。
5 肾功能好不好,主要看血肌酐
杭州市红会医院风湿免疫肾病科副主任郑红霞介绍,临床中,评估肾功能好不好,主要是看生化套餐中的血肌酐。而进一步确定肾脏有没有疾病,比如有没有慢性肾炎,则看尿常规中的尿蛋白和红细胞,肾脏及泌尿系统结构有无问题看泌尿系B超。
在生化检查项目就包括了肾功能这个项目,平时肾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肌酐、尿素氮、尿酸。除了血肌酐,往往还会查一个血尿素氮,“尿素氮也可用来评估肾功能,但该指标会受蛋白质饮食的影响,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与血肌酐联合作为肾功能的评价指标。”郑红霞介绍。
在一些人的体检报告中,还会计算一项“肾小球滤过率”,这也是评估肾功能的指标,正常人肾小球滤过率应该在100以上,若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会随之下降,生理情况下,30岁以后每10年,肾小球滤过率会下降10,所以还是要结合年龄来评估肾功能的水平。
浙大二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郑超主任医师也提到,还有一个指标跟肾脏健康也有关系,那就是尿酸,长期的高尿酸血脂伴有尿酸沉积于肾,可能会引起肾结石、间质性肾炎、急性或慢性肾衰竭等肾脏疾病。
6 有没有肝炎,重点看胆红素血红蛋白过高
浙江省中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宁介绍,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主要在生化套餐中:
第一,看蛋白,这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指标,若总蛋白比较低,尤其是白蛋白偏低,可能肝功能差导致蛋白合成能力下降,表明营养状态差,另一方面也可能蛋白丢失过多,与肾病有关。而若是球蛋白偏高,则需进一步检查,看看免疫系统有没有出问题;
第二,看胆红素代谢,主要有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反映的是肝脏对于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如果总胆红素超过正常值,说明肯定有隐性或显性的黄疸;如果直接胆红素偏高,考虑与胆道排泄障碍有关,患者可能存在胆道梗阻,特别是在总胆红素偏高的情况下,直接胆红素比例高于50%,则考虑是梗阻性的黄疸,梗阻的原因可能是结石、胆管炎或肿瘤。若间接胆红素偏高,则考虑是胆红素代谢的问题,可能是慢性肝病、肝炎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所致。
7 吃过醉虾醉蟹鱼生要当心寄生虫
看嗜酸性粒细胞
如今过敏患者越来越多,在血常规检查中,也有几个指标提示人体是否处在过敏状态,那就是嗜酸性粒细胞。
浙大二院血液内科梁赟主任医师介绍,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在血液中比例较低。当患者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时,或有寄生虫的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高。因此在临床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都会询问病人有没有吃过生鱼生虾等。
“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升高,甚至超过六个月,应进一步做详细的检查,排除其他更复杂的病因。”
杭州市儿童医院血液内科吕晓娟主任医师也表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儿童中比较常见,常见原因是过敏性疾病,其次是寄生虫感染,另还有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统肿瘤、嗜酸细胞性肠胃炎等等。前不久,在杭州市儿童医院就接连接诊了两位小患者,莫名其妙反复肚子痛,食欲不振来就诊。其中一位血常规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升高,高达57.7%(正常小于5%)。
8 血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一定要查明原因
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陈丽英表示,在尿常规里发现红细胞是体检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红细胞的量不多,大多数都不是什么严重情况,比如月经前后、泌尿系感染、小的尿路结石或结晶等。即使经医生判断血尿来源于肾脏,也不用过分担心,单纯有镜下血尿的肾炎几乎是最轻的肾炎,很多时候都不需要治疗。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血尿是膀胱或肾脏肿瘤造成的。所以,看到尿常规里的红细胞别紧张,先复查,如果持续存在找医生进一步诊断,明确血尿原因。
粪便常规和隐血是常规体检项目,陈丽英介绍,大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价值,不要怕麻烦而拒检。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一个筛选指标。在检测大便隐血试验前三日,须禁食牛肉等红肉类和含动物血的食物、铁剂、叶绿素(如菠菜等)食物,以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还有一些药物,例如非甾体消炎药、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糖皮激素等,也可能会导致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另外,痔疮发作也会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
所以,如果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要先复查,若复查还是阳性,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胃肠镜检查是明确大便隐血原因最为常用的手段。大便隐血多次阳性,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去消化科专科行胃肠镜检查,必要时结合病情,行其他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
宋震亚也提到,由于尿液和粪便是由体检者自主送检,有不少人因各种理由弃检大便。“粪便常规是消化道肿瘤筛查的重要依据之一,一定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