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保健>
“出汗”也有好坏之分?
发布时间:2020-06-17 07:00:00 星期三   每日商报

进入黄梅天以来,闷热的天气就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日子里,看窗外是狂风暴雨哗啦啦,自己身上却是汗流浃背湿哒哒,怎么都逃不开潮乎乎的感觉。

有些人说,出汗是人体自动排毒,多出多好;有些人却说,出汗是“虚”的表现,是身体在向你“抗议”。

事实上,出汗是人类重要的排毒代谢管道之一,汗腺甚至有“第二个肾脏”的称号。有些部位出汗的确预示着一些疾病征兆,如果能看懂汗液的“语言”,你便可提早介入,及时调理,防患于未然。

“坏汗”有分类 这7种异常出汗要提防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人体津液随着阳气推动与蒸迫,就从身体里出来生成了汗液。

这类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较平时增多些许,且为暂时性的,只要及时补充水分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如果排除那些外界因素,在头面、颈胸、四肢、全身出汗超出正常量的人,就是异常出汗,我们也称之为‘汗证’。”杭州市红会医院中医科中医师刘敏告诉记者,异常出汗者常常会表现出面色苍白、脉搏微弱、大汗淋漓、汗出如油、血压下降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或痉挛昏厥的情况,切不可小觑。

那么,哪些汗是所谓的“异常出汗”呢?刘敏为大家列出了7种常见情况。

●自汗

自汗,顾名思义,就是指身体不受天气冷热、时间、活动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本身开始流汗,运动或晒过太阳之后更为明显,即便休息了很久也没有缓解。

自汗多由气虚所致,也可因内热熏蒸、汗液外泄或营卫不和等引起。

●盗汗

盗汗常发于夜间,出现汗水的部位主要包括头部、背部与颈部。

盗汗会随着意识清醒而慢慢停止,有些时候我们睡醒时发现皮肤湿润有汗珠,床单、衣服湿透便是盗汗。而容易盗汗的人,多属于气阴两虚体质,女性盗汗情况较常见。

●冷汗

人们常说,感到一阵“恶寒”之后,便会冷汗连连。冷汗几乎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异常出汗情况。

患者往往脾胃虚弱,过度饥饿或是脱水严重容易出现全身冷汗。患者感觉全身发抖,明明感到周身寒冷,身体却依旧会冒汗,且出汗的皮肤触碰起来也是冷的。

●战汗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全身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也称为“暝眩”状态,是大病将愈的前兆。这种情况非常危险,说明身体阳气可能要消耗殆尽了,应及时就医。

●黄汗

汗液呈现黄色,多是由于血液中一种称为胆红素的物质浓度过高所引起,主要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硬化等。此外,过多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蔬果,也可出现暂时性的黄汗。

这类汗液容易沾染衣服,并以腋窝处最为明显。

●脱汗

又称“绝汗”,常见于危重病人,患者大汗淋漓,是正气衰弱、阳气欲脱的表现之一。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发冷、脉象微弱。

●焦味汗

这类异常出汗常见于青年男性,汗液绵绵不断,且散发出一股焦煳味或者燃煤味,重者焦味很浓,可刺激周围人打喷嚏、流鼻涕。

哪里出汗哪里虚 6个部位的“健康预警”

不过,不同部位冒的汗背后都暗藏着不同部位的预警,如果感觉身体某些部位比其他地方更容易冒汗,可对照下面这几条有针对性地自查。

●头汗

又称“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笼头”的俗称。夏日街头常能看到的那种“头冒蒸汽”的人,便是此种情况。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外感六淫,因此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汗。

●鼻汗

鼻汗往往出现在鼻梁和鼻翼两侧,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鼻汗多者往往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和提升免疫力。

双臂是身体上肺经分布的部位,每天用手或工具敲打双臂,通过适当的刺激可达到调理肺经的目的。

●腋下汗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较多。但如果汗液分泌太过旺盛,多半是汗腺直径过大。腋下汗往往实症较多,如果汗液气味很大,往往是因为饮食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如女孩腋下出汗多,可能是气虚,时常还会伴有气短、乏力、眩晕的感觉。

●手足汗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手心和脚心爱出汗,说明湿热重。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这种情况既要去热,又要除湿健脾。每天餐后可按摩腹部,尽量不要吃冷食,比如冰淇淋、冷饮等。

●半边身出汗

指一半边身体多汗,而另半边身体无汗或出汗甚微。

半边身出汗多因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常见于青年人高血压、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劳心汗

指心窝部和两乳中间部位多汗。这里的“劳心”也是字面意思,常见于劳心过度之人,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统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内伤”。

刘敏强调,针对异常出汗,患者及时就医检查的同时,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比如适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少食辛辣上火食物,切勿饮酒,适量增加高蛋白质食物增强免疫力;避免思虑过度,保持心情愉悦,注意劳逸结合等。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苗露 通讯员 张玥洁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