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女士(化名)和丈夫结婚26年,感情和睦,一直是邻里眼中的模范夫妻。
可最近因为儿子的工作去向,两人吵得彻夜难眠——丈夫觉得新单位通勤太远,怕孩子累着;李女士却认为平台更重要,机会难得。
话越说越偏,最后竟演变成“你从来不顾家”“你根本不理解我”。丈夫摔门而出,她独自流泪到凌晨才勉强入睡。
本以为睡一觉气就消了,没想到第二天醒来,脑海里反复回放那句:“你从来不为孩子实际情况考虑。”
心里的疙瘩,非但没解开,反而更紧了。
为何睡前吵架更容易记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骆名进解释说:这不是你想太多,而是生理和心理双重作用的结果。
晚上情绪更“脆弱”
白天,人体内“快乐激素”——血清素分泌较多,心态相对平和,即使发生争执也容易理性沟通;而到了夜晚,褪黑素开始分泌,血清素水平下降,人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一点小事也能被放大成“原则问题”。
睡眠会“固化记忆”
睡觉可不是“关机重启”,反而是大脑最忙碌的时候。它会把白天的经历分类归档,尤其是带有强烈情绪的记忆——比如愤怒、委屈、伤心——更容易被打包存进“长期记忆”。
也就是说,睡前没解决的矛盾,睡一觉反而记得更牢。
研究显示
睡前发生未化解冲突的人,平均睡眠时间仅约6.8小时,低于推荐的7~8小时。
而长期睡前情绪波动,会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增加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一些研究还提示这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甚至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医生支招:避开睡前“雷区”
这3个实用方法,避免睡前吵架伤感情。
设定“情绪宵禁”
夫妻或家人间应达成共识,睡前2~3小时不讨论敏感或有争议的话题。
学会按下“暂停键”
若讨论中出现分歧、火药味渐浓,应及时停止,可以约定“明天再谈”。
沟通时“就事论事”
讨论问题时,学会区分事实和主观评价的区别,尊重对方,若不小心说出伤人的话,应及时道歉。
供稿: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