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17岁男生腹痛一年被疑“装病” 医生从一个细节揪出“真凶”
发布时间:2025-10-31 10:21:03 星期五   都市快报

“医生,我儿子到底得了什么病?”半个月前,树兰(杭州)医院消化内科钟燕敏主任医师的诊室里,母亲陈女士紧握一叠厚厚的检查单,满脸焦虑。

身旁17岁的儿子小吴,虽然身高1米75,体重却仅有100斤左右,面色苍白,眉头紧锁。过去一年间,他反复被腹痛折磨,而这份痛苦,竟一度被误解为“逃避学业的借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持续一年的“怪病”,最终被钟燕敏主任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找到关键线索,揭开了“胰腺炎”假象之下,罕见病克罗恩病的真相。

反复腹痛一年 家长曾以为是“厌学的借口”

一年前,正读高二的小吴首次出现“肚子痛”。起初只是上腹部隐痛,每次持续5-10分钟便自行缓解,不影响进食与学习。家人并未重视,然而腹痛逐渐频繁,有时一周发作两三次,还伴有便秘。

“问他具体哪里痛,他说不清楚;问他是不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也说没有。”陈女士坦言,儿子学业压力渐增,她和丈夫曾私下猜测:“孩子是不是在装病,不想上学?”

带着疑虑,夫妻俩带孩子到社区医院配了助消化的药。“吃药后好像能好两天,但没多久又复发,反反复复。”陈女士回忆,由于疼痛始终“不算严重、尚能忍受”,加上小吴食欲一直很好——早餐能吃三个包子、一个鸡蛋加一碗粥,午晚餐也正常,他们更倾向于“孩子只是有点娇气”。

转机出现在今年9月的学校体检。当陈女士看到体检报告上“血淀粉酶221U/L”的数值时,心头一沉——体检中心标注正常值应在135U/L以内,小吴的数值高出近一倍。

“医生提醒,淀粉酶偏高可能提示胰腺炎,建议尽快就医。”陈女士顿时紧张起来,立即带小吴前往当地医院检查。抽血、B超、CT……一系列检查后,医生却陷入困惑:小吴的胰腺未见水肿或炎症渗出,胆囊、肝脏均正常,不符合典型胰腺炎表现;然而尿淀粉酶高达971U/L,远超500U/L的正常范围,这又是胰腺炎的重要指标。

“医生表示‘高度怀疑胰腺炎但症状不典型’,开了消炎药让我们回家观察。”陈女士说,服药后儿子的腹痛未缓解,反而加重,甚至夜间痛醒,1个月内体重又下降数斤。

“当地医院始终查不出原因。”眼见儿子日渐消瘦,陈女士决定带他到杭州的大医院求诊,于是找到了树兰医院消化内科钟燕敏医生。

一个关键指标,医生锁定“真凶”

“孩子走进诊室时,我第一感觉是‘太瘦了’。”钟燕敏医生回忆,17岁的男孩,1米75的身高,正常体重应在120斤以上,而小吴仅有100斤左右,属于明显消瘦。

详细问诊中,一个细节引起了钟燕敏的警觉:“他母亲提到,孩子食欲很好,早餐能吃三个包子、一个鸡蛋加一碗粥,午晚餐也正常,从不挑食。”

“饮食正常,却持续消瘦——这本身就是重要信号。”钟燕敏立即警惕起来。她解释,体重是“摄入”与“吸收”平衡的结果,若食量充足而体重下降,原因无非是消耗过多(如甲亢、糖尿病)或吸收障碍,而吸收功能主要依赖肠道。

结合小吴长期腹痛、便秘的症状,以及“淀粉酶升高却非胰腺炎”的矛盾,钟燕敏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疾病名称——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常累及小肠和结肠。”钟燕敏介绍,其典型症状包括慢性腹痛、腹泻或便秘、体重下降,但早期表现隐匿,易被误诊。关键在于,若克罗恩病累及胰腺周边肠道或引发炎症反应,尤其出现不全梗阻时,可能导致淀粉酶升高,“这解释了小吴淀粉酶高却非胰腺炎的原因——淀粉酶升高仅是‘表象’,肠道炎症才是‘根源’。”

为验证推测,钟燕敏首先安排小吴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钙卫蛋白是肠道炎症的敏感标志物,只要存在炎症,该指标就会升高,准确率极高。”

结果迅速出炉:小吴的粪便钙卫蛋白数值显著超标,提示肠道存在明显炎症。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钟燕敏的怀疑。随后,小吴接受了胃肠镜、小肠CTE及胶囊内镜检查——这是诊断克罗恩病的关键步骤。

小肠CTE显示肠壁增厚、黏膜溃烂,多处溃疡形成,但尚未引起肠梗阻。胶囊内镜图像最终揭晓真相:小肠内可见大小不一的溃疡,部分肠壁呈节段性增厚,呈现典型的克罗恩病症状。

“确诊时,孩子父母都愣住了,反复问我,‘克罗恩病是什么?能治好吗?’”钟燕敏理解家长的崩溃——对17岁的青少年而言,“慢性疾病”“长期治疗”这些词太过沉重。但她同时安慰家长,幸运的是小吴病情尚属早期,未出现肠梗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只要规范治疗,实现黏膜愈合,孩子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学习。”

肝硬化患者反复出血 她从“稳定指标”中觅得真相

在钟燕敏的诊室里,像小吴这样“透过表象探本质”的案例并不少见。她常感慨:“做医生,尤其是消化科医生,如同扮演侦探角色,不能仅凭‘表面证据’,必须学会‘抽丝剥茧’,从细节中发现矛盾,从矛盾中追寻真相。”

钟燕敏曾接诊过一位60多岁的肝硬化患者李阿姨。李阿姨因肝硬化合并胆道感染接受胆道手术,术后却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每次均需输血控制,多次胃镜、肠镜检查均未找到出血点。

“当地医院认为出血与肝硬化相关,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或胆道手术后遗症。”钟燕敏回忆,她仔细查阅李阿姨的检查报告后,发现一个“矛盾点”:李阿姨的肝硬化指标稳定,食管胃底静脉无破裂迹象,胆道术后恢复良好,“既然常见原因均已排除,必然存在‘隐匿因素’。”

她再次为李阿姨安排胃镜检查,并叮嘱内镜医生“放慢节奏,仔细审视每一处黏膜”。最终,在胃体一处隐蔽位置,发现了几处针尖大小的“血管畸形”——宛如蛛网状的细微血管团,稍不留意便会忽略。

“这种血管畸形称为‘胃窦血管扩张症’,虽不常见,却是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隐藏元凶’之一。”钟燕敏解释,此类血管畸形会反复破裂出血,且常规检查难以捕捉,“此前未能发现,正是因为检查过于仓促,忽略了细节。”

明确病因后,钟燕敏为李阿姨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口服沙利度胺,并行内镜下血管畸形灶止血处理。“用药一周后出血停止,随访十年未再复发。”钟燕敏说,李阿姨复查时紧握她的手感慨:“原本以为撑不下去了,多亏您看得这么仔细!”

这些“小症状”别轻视 或是重大疾病征兆

从医30余载,钟燕敏接诊过众多疑难患者,她总结出一条规律:许多重大疾病的早期,都伪装成“小症状”,如慢性腹痛、持续消瘦、反复出血、长期腹泻或便秘……这些表现看似轻微,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结合小吴与李阿姨的案例,她特别提醒公众,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切勿忽视:

1. 慢性腹痛超过3个月:尤其是疼痛反复发作、位置不固定,或与进食、排便相关,且无明确诱因(如饮食不洁、胃炎);

2. 饮食正常但体重下降: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且排除刻意减肥、甲亢、糖尿病等因素;

3.反复消化道出血:包括黑便、便血、呕血,即使出血量小,也需查明原因;

4.长期腹泻或便秘:腹泻持续两周以上,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伴黏液、脓血便。

“许多患者之所以被误诊,常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淀粉酶高就只查胰腺,肝硬化出血就只查肝脏,忽略了症状背后的‘关联性’。”钟燕敏强调,作为医生,必须“跳出惯性思维”,从患者整体情况出发,将零散症状串联起来,抓住核心矛盾,方能揭示真相。

目前,小吴已开始规范治疗,腹痛发作频率显著减少,正在逐步恢复,即将重返校园。陈女士带儿子复诊时由衷表示:“幸好遇到钟医生,否则孩子的病不知还要拖延多久……”

钟燕敏却谦逊地说,这不是她一人之功,“是‘细节’提供了线索。作为医生,只要多一份细致、多一份耐心,就能为患者多赢得一份希望。”她始终坚信,每一个疑难病例背后,都藏着“蛛丝马迹”,而医生的天职,就是成为那位“明察秋毫的侦探”,为患者拨开迷雾,照亮生机之路。

(为保护隐私,文内患者及家属为化名)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谢晨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