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告别二次手术与“粪袋”!晚期卵巢癌患者迎来新希望 这个团队完成妇科领域首例“支架法肠转流术”
发布时间:2025-10-31 10:18:03 星期五   每日商报

当晚期卵巢癌癌细胞广泛转移并侵犯直肠,如何在根除肿瘤的同时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避免二次手术?这一困扰妇科肿瘤医生近20年的难题,如今有了新解法。近日,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于爱军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妇科领域首例针对卵巢癌患者的“支架法肠转流术”,为晚期妇科肿瘤伴肠道转移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选择,重塑晚期卵巢癌治疗模式。

“保命”与“保质”

困扰卵巢癌超根治手术20年的难题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因生存率最低、复发率最高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外科于爱军主任介绍,卵巢癌早期无典型症状,约70%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30%-40%。作为晚期卵巢癌患者实现长期生存的关键手段,卵巢癌超根治术已发展20年,核心目标是实现R0切除(术后肉眼无残留肿瘤)。但当肿瘤侵犯肠道,需进行直肠切除吻合或多段肠管修补时,“吻合口瘘”这一致命并发症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医患头顶——肠道缝合处破裂会导致粪便渗漏腹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近20年临床常规采用的“预防性人工造口”(俗称“粪袋口”),虽能保护吻合口,但术后患者需长期携带造口袋,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还面临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伤风险;更关键的是,患者需在术后化疗期间或结束后接受二次手术“还纳造口”,不仅可能引发新的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增加痛苦与费用,还可能延误化疗、导致肠道功能长期异常。

创新术式破局

一次手术实现多重突破

为解决传统术式的难题,于爱军教授团队借鉴并创新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发明的“支架法肠转流术”,并成功应用于一例复杂病例:双侧乳腺癌术后复发、确诊为卵巢癌腹盆腔多发转移伴直肠侵犯的邓女士(化名),这也是该术式在全球妇科肿瘤领域的首次应用。

作为支架法肠转流术在妇科肿瘤领域的首次尝试,于爱军团队通过严谨的术前评估、个性化手术方案制定与精湛操作,于今年7月成功为邓女士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并以“支架法肠转流术”替代传统造口。

术后第二周,CT与腹部平片显示支架位置完整;在妇科肿瘤外科、营养科、护理团队的通力协作下,邓女士恢复迅速,顺利进食,转流管引流通畅,肝肾功能指标稳定。术后第三周,邓女士如期启动首次静脉化疗;第四周,影像学检查证实支架已完全降解,转流管成功拔除,患者进食半流质后无异常,吻合口愈合良好。

于爱军主任介绍,该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在卵巢癌超根治术中,于患者回肠末端植入可降解小肠支架,同时在支架近端放置转流管。术后,肠道内容物通过转流管完全引流至体外,为远端直肠吻合口和肠管修补处打造“零压力、零污染”的愈合环境,从根源降低吻合口瘘风险。

相较于传统人工造口,这一创新术式实现多重突破性优势:植入的可降解支架会在术后3-4周自行溶解,此时拔除转流管,患者体表仅留一个能快速愈合的小口,彻底避免二次造口还纳手术;保障化疗衔接,有效避免造口导致的肠液丢失与水电解质紊乱,确保患者术后能按时、足量接受化疗,为后续治疗筑牢基础;患者术后可正常经口进食,无需长期携带造口袋,极大减轻心理负担,提升了生活质量,维护了生命尊严。

于爱军主任表示,此次手术的成功,填补了可降解支架法肠转流术在妇科肿瘤领域的应用空白,为众多面临类似困境的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