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女士是一位37岁的教师,前些天早晨刷牙时,她突然发现漱口水不受控制地从右侧嘴角漏出,去医院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按照常规建议,她需要等待一周后才能开始针灸治疗。“可这样就耽误上课了……”焦急的马女士在同事的推荐下,找到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吴坚刚。
气温骤降导致面瘫患者激增
经细致检查,吴坚刚发现她的右耳垂后方明显肿胀,轻轻按压就引发疼痛“你现在是发病第二天,正处于病情进展期。”吴坚刚解释,“我们可以在局部进行穴位注射,减轻水肿,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治疗过程精准而迅速,患者的病情高峰期几乎没有出现。五天后复诊时,马女士基本的鼓腮、示齿、皱眉和闭目动作都能完成,恢复速度让她格外欣慰。
周围性面瘫,也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其典型表现是一侧面部表情肌肉瘫痪,如口角歪斜、眼裂扩大、蹙眉不能、额纹消失等。最近天气转凉,来找吴坚刚治疗面瘫的患者明显增加。
吴坚刚介绍,面部受凉,凉风凉水刺激、开窗睡觉吹风;长时间熬夜,过度劳累造成免疫力下降;面部疱疹病毒感染;颅内肿瘤压迫面部神经以及外伤等因素,都会导致面瘫。此外,长期压力等精神心理受损也是面瘫诱发因素。
早期穴位注射优势显著
面瘫的传统治疗通常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炎、抗病毒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但这些全身用药如同“大水漫灌”,难以在病变部位形成有效浓度。这时穴位注射疗法就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
穴位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穴位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小剂量的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直接注射到面神经相关的穴位,能够在神经周围形成高浓度药物环境,快速消除炎症水肿,还能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促进神经修复。
“在神经发生不可逆的脱髓鞘改变之前干预,效果最为理想。”吴坚刚介绍,该疗法特别适合发病72小时内的急性期患者。临床观察显示,早期接受穴位注射的患者,不仅病情高峰期症状较轻,恢复速度也明显加快,后遗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吴坚刚表示预防面瘫关键在于消除诱因,例如季节更替时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等等。
“及时的评估和精准干预,能够有效阻断病情进展,为神经修复创造最佳条件。”吴坚刚强调,发病初期是控制病情的关键阶段,一旦出现面瘫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抓住72小时黄金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