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这几天降温后血压总控制不住,头胀得厉害,是不是原来的药不管用了?”诊室里,62岁的陈阿姨说出了很多高血压患者的困扰。最近多地气温断崖式下降,寒冷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就容易失控,而这种血压突然飙升的情况,恰恰是卒中(俗称“中风”,是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的脑部疾病)的重要诱因,需格外注意。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在秋冬季节更具现实意义。研究显示,我国每12秒就有1人因卒中离世,每6秒就有1人因它致残,但仅30%的人能准确识别卒中症状,近半数患者还因处置不当错过最佳救治时间;更值得警惕的是,秋冬卒中发病率比夏季高30%,气温每降10℃风险就增加20%!如何应对这一高发季风险,关键就在以下三点。

除了引发血压波动,低温还会让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弹性下降等,多重因素叠加下,卒中风险明显上升,尤其对有基础病的人群更不友好,做好这几点能显著降低风险。
保暖优先护头颈
外出戴帽子、围巾,避免头颈部受冷刺激血管收缩。
基础病用药不“断档”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要规律服药,每天监测血压,避免擅自停药或减药。
饮食运动有讲究
少吃油炸、高盐、高糖食物,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深海鱼和坚果的摄入;每周至少3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改善血管弹性。
定期筛查早干预
40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或吸烟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定期筛查血管健康,包括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血脂、血糖等,必要时加做头颅检查排查脑血管病变。

卒中不是突然发生的,发病前身体会悄悄发出“早期隐蔽信号”,记住这组表现能及时捕捉风险。
视物闪黑
单眼突然发黑、视野缺损,几秒到几分钟恢复。
肢体发麻
单侧手脚、面部突然麻木,或伴随轻微无力感。
言语发飘
说话含糊、咬字不准,或听不懂他人讲话。
头晕失衡
突发头晕、走路摇晃,类似醉酒感。
莫名脑鸣
脑内持续嗡嗡声,安静时更明显。
这些信号可能转瞬即逝,却是身体提示“血管存在风险”的重要提醒,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排查,避免风险进一步发展。

若身边人突发卒中,每一分钟都关乎脑细胞存活,记住“BE FAST识别法+3个关键步骤”,能最大程度减少伤害。
BE FAST快速识别
(急性卒中核心判断标准)
B(Balance):突然走路不稳、向一侧倾斜;
E(Eyes):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发黑;
F(Face):微笑时嘴角向一侧歪斜;
A(Arm):双臂平举,一侧明显下垂,无法坚持10秒;
S(Speech):说话含糊或无法表达,听不懂他人讲话;
T(Time):出现任一症状,立即记录发病时间,拨打120。
3个关键应对步骤
原地护理:让患者坐下或躺下,避免搬动(尤其不要随意摇晃头部);呕吐时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防窒息;意识不清时,切勿喂水、喂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即可。
清晰报警:拨打120时,说清患者症状、准确地址、发病时间,方便急救车定位。
配合转诊:急救系统会优先调度至有卒中绿色通道的医院,无需纠结医院选择,避免耽误黄金救治时间。
卒中可防可治,关键在“早”——早预防、早识别、早救治。无论是自己出现头晕、瞬黑等症状,还是身边人突发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都别忽视拖延,掌握这三个核心要点,就能最大程度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供稿:浙江省皮肤病医院 杨一闻
审稿:湖州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主任医师 嵇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