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23日,杭州,中雨,最低气温19℃,是需要穿一件薄外套的季节。
当晚8时许,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大一院全省血液肿瘤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杰,在结束了一天的血液病学术会议后,邀约朋友前往钱塘江畔,打算坐游船欣赏江两边的灯光秀。让他没想到的是,灯光秀还没看,自己却成了别人生命里的一道光。
一次生命的托举
孙杰一行4人刚抵达钱塘江边的码头,正准备检票登船,就听见远处堤岸边传来“扑通”一声。
他往四周一看,暴雨初歇的江边不见人影,心里咯噔了一下:“不好,像是有人掉下去了。”他赶紧转身往声响传来的堤岸跑去。和他一起跑去的还有他的朋友和游船工作人员。
当时的堤岸上,只余下一把撑开的孤零零的雨伞。而江中,却有一男子载浮载沉。孙杰接过游船工作人员手里的救生圈扔下去,朝落水者大喊“快抓住!快抓住!”救生圈离落水者近在咫尺,抬手便能触及,但落水者整个人已经没在水里,看不见也听不到。
孙杰一看湍急的水流,再不救人,只怕真要把人彻底淹没了。他毫不犹豫地脱掉衣物,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孙杰是土生土长的滨江人,小时候常在村口的河里游泳,水性不差。但从堤岸到水面足有6-7米,相当于2-3层楼的高度,从这么高的地方跃入激流中,他有一些招架不住。但生命的救援刻不容缓。他奋力游到落水者身边,把救生圈套到落水者身上。此时,他已明显感觉体力不支。
岸边的朋友焦急地拨通120,并及时给孙杰丢了个救生圈,之后又丢下救生绳,让他保存好体力。孙杰回忆道:“我一只手挽着救生圈,另一只手抱着落水者的腰,防止他从救生圈里滑出去。后来岸上又扔下救生绳,这才稳住我们两人,不至于被江水冲走。”
短短几句话,背后却是孙杰在江中托着落水者坚持了20多分钟。这20多分钟里,为了让落水者保持清醒,孙杰一直鼓励着他,让他坚持住,不要放弃……
终于,警车和救生船来了,两人被迅速救上岸。救护车把落水者送去了医院,一条生命被成功挽救。
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当晚回家后,孙杰没有跟家人提起救人这件事。因为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几天后,妻子发来报道他救人的新闻链接,不无骄傲的同时,也附上一句:“值得表扬,但千万注意安全。”女儿也从报纸上看到了爸爸的救人事迹。
孙杰说:“我们从小教育女儿要乐于助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要尽力帮一把。在她眼里,爸爸不过是做了该做的,换成别人,危难时也会站出来。”
孙杰这种“能帮一把,就帮一把”的念头,源于父母自小的言传身教。孙杰的父母年近七十,乐于奉献,一辈子在田里勤恳耕耘。朴实的父母说不出大道理,但心里却总装着旁人——亲戚邻里谁家有难处,他们从没二话,挽起袖子就去搭把手。
父母用日复一日的“帮一把”,把最朴素的“见义勇为”精神,深深种进了孙杰的心里。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他自小便看在眼里,融入心里。
捐出全部奖励金给更需要的人
2025年7月8日,杭州市授予孙杰“杭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及二等功荣誉,并发放9万元奖励金。
拿到奖金后,孙杰当即决定将这笔钱全数捐赠给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他说:“希望这份温暖能够传递,鼓励更多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家人都很支持他捐赠奖励金的决定。授奖仪式和正式捐款隔了几天,孙杰的父亲看他没有动静,还“催着”孙杰去捐款。父亲跟孙杰说:“我们够吃够用,这笔钱应该捐给更需要的人,单位给你涨工资,那才是实实在在的。”
孙杰是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十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恶性血液系统及实体恶性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致力于寻找相应的诊治靶点与药物,曾在《Cell Stem Cell》《Science Advances》《Leukemia》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他的学生对他最多的评价是“好说话”“很随和”,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挺实在”“心态好”。
他至今还记得当年读研究生时,在医院看到的一幕——一名年轻的儿子躺在推车上被送进手术室,满头白发的父亲蹲在手术室门外,捂着脸低声抽泣。他说:“当时我就在想,希望自己做的研究,未来能真正帮到病人,少一些这样无助的父亲。”
学医是为了救人,跳进钱塘江中也是为了救人,他说:生命宝贵,不能辜负身上的“白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