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杭州医疗帮扶扎根高原 “造血式”帮扶让川西患者重获健康
发布时间:2025-11-11 10:01:52 星期二   每日商报

几根银针,一手精准的推拿,一次精细的操作,杭州援川医生在高原上书写着生命奇迹。

近日,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的面瘫患者乌真字麦亲身见证了“杭州医疗方案”的神奇之处,并向杭州援川医生送上锦旗。

在经历辗转求医未果后,杭州帮扶甘孜州医疗队驻乡城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针灸、电针等综合疗法,让他的面部功能显著改善。

“这面锦旗不仅是对我们技术的认可,更是对杭州援川医生‘授人以渔’帮扶模式的肯定。”浙江援川驻乡城县人民医院的叶伟珍医生表示,在高原地区,面瘫等疾病常见,但专业康复治疗资源稀缺,而适宜技术以其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极大缓解了当地群众的“就医焦虑”。

从“输血”到“造血” 推动医疗帮扶质变

在杭州援川医疗队的带领下,乡城县人民医院近期完成了“首例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和“首例长期血透导管置入术”两项突破性手术。

髋关节脱位复位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急诊技能,它的成功意味着乡城县医院处理复杂创伤的能力实现跃升,为急重症患者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长期血透导管置入术是血透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掌握这项技术,标志着当地医护团队已能独立维持患者的“生命线”,血透室真正实现了从“建起来”到“转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闭环。

“每一个‘首例’,都是一次技术壁垒的打破,更是一次‘心理壁垒’的拆除。”郑彬医生说,“它向本地医护证明了‘我们也能行’,这颗名为‘自信’的种子,将激发出内生性、持续发展的澎湃动力。”

在甘孜州乡城县,类似的突破一直在发生。援川医生郑彬收到了一面来自血液科“高原同事”们的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是一场静默的医疗革命。

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患者血管条件复杂——位置深、走向迂曲、管壁弹性差。传统的“盲穿”成功率低、并发症多,每一次穿刺都如同在迷雾中摸索。

一年来,在郑彬的帮助下,乡城县人民医院血透室从无到有,完成透析700余次,实现患者费用零支付,开展了包括超声引导下动静脉内瘘穿刺术在内的多项新技术。

郑彬不仅带来新技术,还积极推动“携手共进,提升‘净’技”学习班,邀请浙大二院和建德医院专家团队授课,为来自乡城、巴塘、理塘、得荣四县的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搭建起区域性血液净化协作模式。

细节打动人心 医疗帮扶织就温暖底色

医疗帮扶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在于对细节的精准把握。面对患者乌真字麦症状反复加重的情况,医疗团队没有固守原方案,而是重新评估后调整治疗方案,引入特色疗法。

他们用每日针灸配合红外线照射,经过一个月系统治疗,患者面部对称性明显恢复。这种针对个体情况的精准调整,体现了医疗帮扶的人性化温度。

在血透室建设过程中,郑彬医生团队注重的是完整子系统的建立——从水处理系统的严格标准,到透析操作的规范流程,再到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这是一个“从0到1的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命运。

紧紧围绕当地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展开是杭州医疗帮扶的底色。郑医生骄傲地介绍:“我们打造的这个血透室远不只是几台机器,而是一个完整的医疗系统。”在此之前,乡城的血透患者需要长途跋涉数百公里,承受巨大的经济与身体负担。如今,血透室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仅是技术落地,更是生命通道的打通。

两面锦旗,丈量着浙江援川医生走过的足迹,也标示出乡城医疗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上,技术的火种已经点燃,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一条通往健康与振兴的崭新道路。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通讯员 张泓渊 记者 祝芷媛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