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面临开胸换瓣膜,打飞的来杭求“保心” David手术助心脏重疾姑娘微创获新生
发布时间:2025-11-07 10:22:43 星期五   每日商报

“手术结果比预期好太多了,这辈子或许都不用再受这份罪了!”术后仅一周,27岁的留日姑娘小王(化名)便收拾行囊,独自登上返回日本的航班,重启工作。此前,她因确诊高危心血管疾病陷入治疗两难,而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勇团队凭借微创David手术这一“金字塔顶尖”技术,既为她保住了原生瓣膜,又避免了开胸创伤,用国内顶尖心外科实力,为年轻患者带来“根治级”治疗方案。

女孩异国确诊心脏重疾

常规方案陷“十年返修”困境

今年9月,在日本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小王,逐渐发现自己体力大不如前:爬两三层楼梯就气喘吁吁,稍作剧烈活动便心跳加速。起初以为是工作劳累,直到体检时发现心脏杂音、左心扩大,进一步检查后,一张“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的诊断书,让这个27岁的姑娘彻底陷入恐慌。

这是一种凶险程度极高的心血管疾病。“正常人的主动脉根部直径仅30余毫米,就像一根常规粗细的水管,而小王的病灶部位已接近60毫米,相当于水管壁鼓出了一个巨大的包。”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解释,“鼓包”一旦破裂,患者将面临引发主动脉夹层的致命风险。更棘手的是,血管扩张导致心脏出口的主动脉瓣如同“门框变大后无法关严的门扇”,出现重度反流,血液排出后又大量漏回心脏,长期下来已造成心脏扩大,若不及时干预,终将发展为心力衰竭。

为寻求治疗,小王辗转日本多家顶级医院,最终得到的是常规开胸Bentall手术方案。据悉,该方案将留下长达20厘米的贯穿性疤痕,同时要置换主动脉根部血管和心脏瓣膜。“日本医生推荐的生物瓣膜在年轻人体内仅能维持10年左右,意味着10年后还要再次接受开胸手术。”小王尚未结婚生育,且从事艺术工作,她坦言无法接受胸前留下永久性的巨大疤痕。

堪称心外科手术“天花板”

David手术不开胸不换瓣实现“根治”

经过数月心理建设,小王仍不愿妥协,转而向国内寻求希望。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王联系上崔勇主任。在详细评估病情、研读检查报告后,崔勇团队为小王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治疗方案——微创下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手术(David手术)。

据悉,崔勇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试验,已摒弃传统心脏手术纵行劈开胸骨的模式,创造性采用经右腋下单一切口的胸腔镜技术路径,将切口隐藏于腋下褶皱处,既实现“美观无疤”,又避免胸骨损伤,最大程度保留胸廓稳定性,显著减少创伤、疼痛与出血,为快速康复奠定基础。

而David手术作为心外科手术的“天花板”,更是将这一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仅需5-6厘米切口,无需锯开胸骨,既解决了小王对疤痕的顾虑,更通过精细修复保留自身瓣膜,彻底摆脱生物瓣膜“十年一换”的困境。“修复手术比置换难得多,心脏瓣膜像三叶草般脆弱,需在微创视野下精准缝合数百针,且不能出血,还要经得起每天十几万次心跳的开关考验。”崔勇介绍。

经过3天全面术前检查与准备,崔勇团队术中在微创视野下精准操作,先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扩张的主动脉根部,再将“扩大的门框”缩窄复位,最后对反流瓣膜进行精细化修复,手术历时3小时,最终实现血管形态恢复正常、瓣膜反流完全消失的理想效果。

术后,小王的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第二天便可下床活动,住院仅一周便达到出院标准,顺利踏上返回日本的旅程,休息两三周后便可从事简单工作。而传统开胸手术患者胸骨愈合需2-3个月,其间不能剧烈活动。崔勇介绍,目前小王恢复状况良好,心脏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心脏扩大的情况也在慢慢改善。

据悉,主动脉根部瘤若拖延治疗,将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影响生活质量。而David手术通过保留自身瓣膜,理论上能实现疾病根治,尤其适合年轻、对生活质量有较高要求的患者。截至目前,崔勇团队已成功开展20余台微创David手术。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曾润玥 通讯员 史俊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