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吃人”的高血糖!糖尿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 1分钟自测 9个办法防治
发布时间:2025-10-14 09:41:38 星期二   都市快报

糖尿病一定会进展到糖尿病足吗?

如果不规范治疗,5-10年内可能会

糖尿病本身不是造成患者悲剧的最大原因,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才是。聊起这个话题,浙大邵逸夫医院内分泌科李霖副主任医师非常感慨。

李霖接诊了太多像陈建国这样的患者。“糖尿病有100多种并发症,会造成患者的神经和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病变,心脑血管并发症,肾病以及糖尿病足。”李霖说,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最高,同时也是致死、致残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的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叫糖尿病足。” 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李宏烨主任医师介绍,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死亡率高达22%。

“糖尿病足患者其实有个固定的画像,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大概是7∶3,同时基本上都是2型糖尿病,这些患者基本都有抽烟史,卫生习惯差,独居、离异的居多。”李霖从业10多年,总结出了糖尿病足患者的群体画像。

2024年度,浙大邵逸夫医院糖尿病足门诊接诊了1万余人次,其中需住院的1000余人,男性占了75%左右。在这1000余位需住院的患者中,800-900人要截脚趾。

“过去糖足截肢都是大截肢,一截就是半条腿没了。由于大众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有所提高,加上糖尿病足专业治疗团队的成立,现在80%-90%的糖足患者是踝下截肢,即截脚趾,仅有3%-5%是踝上截肢。”

糖尿病足的发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状态下,血管中有很多血液细胞,还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暴露在慢性的高血糖状态之下,相当于我们的身体泡在糖水里面,过多的糖分子在体内聚积,形成斑块对血管内壁造成损害。如果长时间如此,会影响血液循环,如足部等部位就表现出供血不足等症状。

糖尿病进展到糖足前会发生神经病变,神经病变会让下肢失去知觉。这种情况比较麻烦,因为没有知觉或是知觉减退意味着出现异常的时候,患者没有办法及时发觉。一旦到了这样一个状态,病情发展将会非常快。当足部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伤口的时候,糖尿病所导致的末梢动脉血管病变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伤口变得不易复原,不仅可能出现久治不愈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加之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差,也更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这就形成了糖尿病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双脚是血糖的“检测仪”。

糖尿病一定会进展到糖尿病足吗?李霖说,得了糖尿病并不一定会得糖尿病足,但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史的延长而明显增加。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进行规范治疗,5-10年内可能会进展到糖足。但如果遵循医嘱、规范体检,5-10年内不会产生并发症。

糖足那么严重,为何这些患者不早些来医院就诊?“就诊延迟在糖足患者中占50%以上,我们分析原因,首先是患者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痛感不明显,神经病变会造成患者的感知变麻木,别看糖足患者进展那么厉害,其实是不痛的,所以很多患者一直拖延就医。还有很多基层医院资源较少,因此糖足患者往往四处转诊,等找到有能力治疗的医疗机构时,已是病情晚期。”李霖说。

很遗憾,他的小腿也保不住了!

当心“意大利香肠式截肢”

糖尿病足的治疗还有一大难点:截肢(趾)完后,病情并没有因此停止,会终身跟随。如果不加以科学管理,复发率非常高。

李宏烨介绍,据相关数据统计,糖尿病足的复发率高达31.6%,像前面的患者陈建国先截了一个脚趾,接着截了所有脚趾,甚至截掉小腿的患者都不在少数。“患者总觉得前期进行处理后,后面可以放松警惕,正是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糖足的高复发。”

李宏烨回忆起一个印象深刻的病例,语气里带着惋惜。那是一位64岁的男性患者,患糖尿病已经超过10年,虽然长期在门诊随访,但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太理想。

“患者第一次来医院急诊,是因为在家里不小心磕到了椅子,右脚的小拇指当时就破了个口子,起了个血泡。”李医生描述道,“普通人可能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事,但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史长、可能已经出现下肢血管和神经病变的患者来说,这种小伤口极其危险。”

“他来的时候,小拇指的溃疡面已经发黑、坏死,周围组织红肿,情况很不乐观。”经过全面评估,医疗团队认为保守治疗已经无法控制局部的坏疽,为了阻止感染进一步蔓延,不得不为他实施了截趾手术,切除了那根已经坏死的小拇指。

手术很成功,患者出院时,李宏烨反复叮嘱,务必严格控制血糖,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双脚,每天检查,避免任何微小的损伤,因为剩余的脚趾和足部依然非常脆弱。

“但是,很可惜,”李宏烨叹了口气,“患者回家后,在饮食控制上有所松懈。更重要的是,有一次在家行动时,可能因为没注意,剩余的脚趾又碰到了硬物,造成了新外伤。”这个新的伤口,如同在干燥的草原上丢了一颗火种,迅速引发了更严重的感染。

“感染发展得很快,虽然我们尽力清创和抗感染治疗,坏疽还是不可避免地向上蔓延。”李宏烨的语气变得沉重。为了防止感染扩散到全身引发败血症,医疗团队经过艰难的权衡,不得不依次截掉了患者其他的脚趾。

然而,病情仍在进展。

“最后,为了最大限度地保住患者的生命,我们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为他施行了小腿截肢手术。”李宏烨神情凝重。对糖足患者来说,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像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一系列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这一过程在医学上还有个术语,叫“意大利香肠式截肢”,意指糖尿病足患者一直不断复发,从脚趾开始一直扩散到大腿。如果不截肢,细菌入血,感染很快会扩散到全身,造成败血症,危及性命。

由此可见,对糖尿病足患者来说,控制饮食习惯、时刻注意脚部形态很重要,务必选择合适的鞋、鞋垫以及时刻关注嵌甲、老茧的状况。手术后要保持一个月复查一次。

糖尿病足多学科诊治中心应运而生 科学管理糖友也能拥有高质量人生

李霖医生谈到当前临床上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许多糖尿病足患者前来就医时,往往不清楚应该挂哪个科室的号,辗转于不同科室间,不仅耗费时间精力,更可能延误宝贵的治疗时机。

他指出,糖尿病足的诊治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分泌科、骨科、血管外科、创面修复科、感染科以及疼痛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

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浙大邵逸夫医院2016年开始试运营糖尿病足诊治中心模式,并于2018年正式挂牌成立了糖尿病足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是省内较早系统性构建糖尿病足综合诊疗平台的医院之一。

糖尿病足多学科联合诊治中心的核心运行机制,是组建一支固定的多学科医疗团队,致力于实现从院前、院中到院后的全程化无缝管理。具体来说,患者在门急诊接诊后,团队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迅速进行联合会诊,高效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住院期间,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联合查房,确保各专科治疗同步、协调推进。

为进一步打破传统科室间的壁垒,中心还积极探索医疗权限的整合与开放,灵活调配床位与医疗空间,减少因科室划分或时间限制带来的诊疗阻碍。即使患者出院后,多学科协作机制仍持续运转,通过资源共享与流程衔接,协助患者完成后续的复诊预约、专科转诊及社区随访,构建起一个闭环式的管理服务体系。

尽管糖尿病足的后果触目惊心,但“陈建国们”的悲剧绝非必然的终点。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糖尿病足中心,与绝望和惋惜并存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科学管理,成功驾驭了病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糖尿病管理的目标,也绝非简单地降低一个血糖数字,而是通过综合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延缓并发症,让患者拥有近乎正常的人生。

76岁的退休教师刘慧芳被确诊2型糖尿病已有25年,与陈建国病程相仿,但如今她依然精神矍铄,每天清晨坚持散步,还能穿针引线帮小孙子缝补衣物。她的双脚完好无损,血糖控制得平稳达标。

“确诊那天,我就告诉自己,这是一场需要严阵以待的‘持久战’。”刘慧芳回忆。她的书桌上,常年放着一本详细的健康日记,记录着每日的血糖值、饮食内容和身体感受。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她学会了“食物交换份”法(热量统一+同类互换),通过均衡搭配,既满足口腹之欲,又稳住血糖。“管住嘴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聪明地吃。”

除了高度自律,刘慧芳将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浙大邵逸夫医院的糖尿病足多学科诊疗模式。“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专家团队。”她说。在内分泌科医生那里调整用药,在糖尿病专科护士那里学习足部护理和胰岛素注射技巧,在营养师那里定制食谱,定期在眼科和心血管科进行并发症筛查。这种“一站式”的管理,让她感到安心和有序。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吴双 通讯员 李文芳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