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就血糖高一点么?不到两年10根脚趾都被切除,10根手指也已发黄发黑
糖尿病足发展过程示意图 本版制图:记者 高薇
“女儿说我像电影里的僵尸……”
阳光穿透玻璃窗,洒进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骨科病房。61岁的陈建国躺在病床上,盯着自己残缺的双脚发呆。他下意识缩了缩脚——那里本该有灵活的骨节,如今只剩光秃秃、微微膨起的脚掌。护士推着治疗车进来时,他慌忙用被子盖住下半身。
更让陈建国心惊的是,两只脚的脚趾一个个被截去后,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拇指也开始了,从发黄开始,再渐渐转黑,如今已发展为10根手指都像深秋枯萎的枝叶,逐渐失去生机。
“我这手……是不是也保不住了?”他说话时声音沙哑。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1.18亿,占全球患者总数的22%,相当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
糖尿病“不痛不痒”,不少人即便确诊,也容易放松管理,甚至掉以轻心。然而,糖尿病真正的可怕之处,是其引发的多种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足,若没有及时规范干预,甚至可能导致截肢——全球范围内,每20秒就有一例患者因糖尿病足而截肢。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糖尿病足中心,每年有近1000名糖尿病患者因严重足部病变面临截趾风险。采访中,快报记者见到多位因糖尿病足被截去脚趾的患者,他们脚背肿胀,像发酵过的馒头,残缺处无声地诉说着说不尽的遗憾。几乎每个人都喃喃地说类似的话:“如果能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那么放纵……”
生活中哪些习惯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是如何发展到糖尿病足的?得了糖尿病足又该如何治疗?本期“浙江看病哪家强”带你走近糖尿病足。
剪趾甲破了一个小伤口
不到两年10根脚趾都被切除 10根手指也已发黄发黑
25年前,陈建国刚查出糖尿病时,并没把它当回事。“不就是血糖高一点吗,不少人都有。”他照旧吃爱吃的红烧肉、馄饨,年节时的糖果零食也没忌口。家人劝他控制饮食、按时吃药,他总是摆手一笑:“没事,我心里有数。”
危险在2023年的春天降临。
有一天,他正在剪脚指甲,一不小心剪破了拇趾的边缘。当时出血并不多,他贴了一张创可贴就没再管了。可过了几天,伤口不仅没愈合,还开始红肿、发痛。走路也磨得难受,后来竟磨出一个水疱,破了之后一直流脓液,一个月了也不见好。
他去了当地医院,医生掀开他泛着酸臭的鞋袜时,倒吸一口凉气:整个右脚背肿得像发面馒头,紫黑色的皮肉间渗着黄绿色脓液。“血糖太高,伤口感染了,已经发展成糖尿病足,必须马上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情况并未好转。医生无奈地说:“目前这个情况,细菌已经顺着血管攻到小腿,再不截掉大拇趾,会有生命危险。”
陈建国蒙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只是剪破一点皮,长了个水疱,怎么就到了要截趾的地步?
手术很快完成了。他原以为切除了感染源就会好转,却没想到,这仅仅是个开始。
术后第2个月,第3根脚趾开始发黑。这次不用医生劝说,陈建国主动要求二次手术。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每当切除一处坏死组织,相邻部位就像被点燃的导火索,迅速溃烂。
在朋友介绍下,他找到浙大邵逸夫医院糖尿病足中心。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他经历了数次手术,右脚的5根脚趾全部被切除。很快左脚也开始出现反应,两年不到,陈建国的10根脚趾都被切除了。
今年年初换药时,护士发现他手指尖泛着不自然的蜡黄色。如今10根手指已全部发黄发黑,仿佛枯叶一般,轻轻一碰就会掉落。“现在拿筷子都发抖”,陈建国苦笑着说。
退休前,陈建国是单位里的小领导,也曾意气风发。如今的他,干瘪得像一捆枯草,脸色发黄,双眼黯淡无光。在医院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床头柜摆着未拆封的胰岛素笔和血糖仪。他的枕头下压着一块橘子皮:即使被病痛折磨到如此地步,他还是很爱干净,在爱人的照顾下尽可能保持整洁。
记者特意问陈建国:如果时间回到25年前,确诊糖尿病的时候,他会怎么做?陈建国的眼角已湿润:“我已经像僵尸一样了,没有办法,我只能一天天眼睁睁看着自己枯萎……”回想起25年前医生叮嘱的要忌口以及当医生的老丈人不断地劝说,他追悔莫及。
“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好好听劝,好好吃药、管住嘴……”陈建国本来规划好和老伴在退休后四处旅行,周游世界。如今却只能坐在病床上,看着窗外这一方小小的天,这就是如今他视野里的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