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把科研工具从“瓶颈”变成“基础设施” 让研究者专注真正的发现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5-10-14 10:22:10 星期二   都市快报

蔡坤鹏是清华与伯克利联合培养的博士,毕业后曾就职于全球领先的体外诊断公司希森美康做研发。在日复一日的医疗实验中,他发现了自己对生命科学仪器创新的热爱——这是哪怕有一天财富自由了,依然要干的那件事。

对于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发,他的想法很简单——打造一整套创新的仪器设备,让科研人员不再被工具束缚,而是把时间花在“发现本身”。

今年,他带着这样的初心回到杭州创业。如今,这颗梦想的种子落地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在一间50平方米的专业实验室里生根、发芽,逐步成长。

他创业瞄准的是生物单颗粒研究中最核心、最耗时的环节——液滴生成、细胞分选和纳米颗粒检测。首款落地的成果是超高通量液滴生成系统原型机。蔡坤鹏说,稳定运行的超高通量液滴生成系统,就像实验室里的“流水线”,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检测样品。

推开50平方米的实验室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专业设备:高通量液滴生成仪、细胞分选仪……蔡坤鹏介绍,相比传统设备,这些设备利用了前沿的生物颗粒操控技术,能让细胞保持活性不受损伤,更快、更温和地完成分选过程。

实验室另一侧,摆放着尚在研发中的光学检测模块。这是团队的下一个创新:基于人工智能的纳米颗粒检测分选平台。这个平台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捕捉和分析外泌体、病毒、mRNA递送体等纳米颗粒,赋能精准医疗和新药研发。

“很多时候,科研不是卡在思路,而是被工具拖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科研工具从‘瓶颈’变成’基础设施’,让研究者专注真正的发现与创新。”

在传统的细胞提取中,研究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筛选细胞,而新技术的出现将这一过程效率提升近百倍,相当于把需要数月完成的工作缩短至几天。这不仅能缩短科研周期、降低成本,还将推动癌症研究、免疫疗法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蔡坤鹏坦言,科研工具的进步,往往意味着产业效率的跃升。希望杭州能把微流控与AI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的重要支撑力量。他认为,杭州完备的产业链、广阔的机会以及超高的政府办事效率会让团队的目标比预期的更早实现。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丁家诚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