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总有一股味!她掀开儿子被窝一看,崩溃了!怎么又又又尿床了
发布时间:2025-09-12 11:20:42 星期五   健康杭州

晚上,妈妈一走进儿子小A的房间,就总能嗅到一股尿味。

她掀开儿子的被窝一看,崩溃了!怎么又又又尿了……

已经上初三的小A坦白,小学四年级,父母闹离婚,尿床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因家庭关系紧张,小A不敢声张,只能白天少喝水、晚上不敢睡沉。尿床后自己捂干,白天开窗通风,尽量减少尿味。

小学六年级,父母正式离婚,尿床就更加频繁了。最终,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眼看就要上高中住校,就算晚上睡觉穿尿不湿也不一定能瞒住自己的小秘密。

紧张焦虑下,母子俩决定前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寻求专业帮助,一查确诊为非器质性遗尿症。

明明没有生理疾病

为什么还是会尿床?

非器质性遗尿症,又称功能性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儿童或青少年,在没有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等器质性原因的情况下,仍频繁出现不自主的夜间尿床或日间尿失禁的现象。

它的成因复杂,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 心理压力:学业竞争、家庭冲突、社交焦虑、校园欺凌等长期压力,可能干扰大脑对膀胱功能的正常调控。

➡ 睡眠障碍:深睡眠状态下,大脑对膀胱充盈信号的感知减弱,部分青少年可能因长期睡眠质量差或作息紊乱而加重症状。

➡ 家庭环境:过度严苛的如厕训练、父母对尿床的责备或羞辱,可能让孩子陷入“越紧张越失控”的恶性循环。

➡ 发育延迟:少数青少年的膀胱-大脑神经通路发育较慢,导致尿液浓缩不足,膀胱容量发育滞后,以及觉醒阈值异常,最终导致排尿自主控制能力不足,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尿床“长大就好了”?

其实是不可忽视的“隐形警报”

许多家长认为,尿床“长大就好了”?

其实,这个难言之隐,可能会成为孩子自尊心崩塌的导火索。

尿床→羞愧感→拒绝社交→同伴关系受损→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家庭、医生与孩子的共同努力,才是康复路上最重要的“良药”。

1、行为干预

如膀胱训练:白天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憋尿时间,增强膀胱容量。

还有闹钟疗法:使用夜间遗尿警报器,帮助建立“警报-清醒-如厕”反射弧。

2、心理疏导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缓解焦虑,帮助孩子理解“尿床不是我的错”。 鼓励记录情绪日记,识别压力源并学习放松技巧,如正念呼吸。

3、家庭支持

父母应该停止责备,用“我们一起想办法”代替“你怎么又尿床了”,还应减少关注,避免过度讨论尿床问题,睡前可提醒但不过度强调。

父母还要正向激励,协助环境改造,如配置防水床垫罩、提供更换睡衣、使用无香型洗涤剂消除痕迹焦虑,不要盲目限制孩子日常饮水。

4、医疗辅助

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利尿激素减少夜间尿量。若合并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需结合心理科综合干预。

若孩子符合以下情况,建议尽早就诊,90%的非器质性遗尿症可通过系统干预改善。

❎已满5周岁且每月尿床≥2次,持续3个月以上;

❎突然出现尿床倒退(原本已能自主控制);

❎伴随日间尿频、尿急或情绪行为异常;

❎拒绝饮水等补偿行为,体重骤降或生长曲线偏离。

供稿: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来源:健康杭州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