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77岁的俞大伯(化名)因“乏力、冒虚汗1周”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化验血生化发现血钾3.3mmol/L,医生诊断为低钾血症,配了氯化钾缓释片口服治疗。俞大伯自认为每天老酒能吃一大碗,没力气、出虚汗是自己年纪大了加上天气太热,故未听从医生建议服药。
第三天凌晨,俞大伯突发胸闷喘大气、神志不清,儿子呼叫120救护车送至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室进行抢救,化验血钾2.6mmol/L,医生在抢救完成之后告知家属:“好在抢救及时,俞大伯已脱离生命危险,若延误治疗可能引起低钾性猝死。”这场惊险的经历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低血钾导致猝死的报道明显增加,但公众对其危害仍缺乏认知,低血钾可以引起心脏骤停、肌肉瘫痪,需引起高度重视。
心脏骤停
如果说心脏是一支交响乐团,钾就是负责节奏的指挥大师。钾是心肌电信号的关键电解质,当血钾浓度低于3.0mmol/L时,心肌细胞电活动紊乱,易诱发室速、室颤等致命心律失常,若未及时得到纠正,可引起心脏“断电”停搏,发生猝死。
肌肉瘫痪
钾在神经与肌肉之间的“电信号”传递起着关键桥梁作用。低血钾使肌肉细胞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能力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肌肉的收缩力量减弱,严重时出现呼吸肌(如膈肌、肋间肌)收缩功能障碍,甚至直接“罢工”,引发呼吸肌麻痹,产生窒息。
医学上,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时即可诊断为低血钾,这数值是评估身体是否陷入低血钾危机的“尺度”,一旦数值触碰到这条“警戒线”,要及时结合身体症状,采取干预措施。
钾,看不见摸不着,但当身体处于低血钾状态时,身体会触发“红色警报”。
腿脚抽筋
夜间突然会出现小腿抽筋,经补钙治疗后未见好转。
心悸出汗
心跳明显加快或快慢不一伴冷汗直冒。
肢体乏力
举臂困难,走路如灌铅,肌肉乏力。
胃肠失调
持续腹胀、恶心、呕吐、便秘。
出现以上情况,别忽视,可能是低血钾身体在“求救”,应立即就医,并检测血钾浓度,若确诊低血钾,必须遵医嘱规范治疗,并定期随访检查。若出现四肢无力、明显胸闷、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钾构成了身体最基础、最稳定的支撑,具有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正常代谢与酸碱平衡、调节血压、维持心肌功能、参与体内垃圾排出等作用。
在炎热的酷暑与“秋老虎”交替之际,正是身体容易缺钾的时候,主要有以下4个原因。
01
食欲差
天气炎热时,人们易因食欲不振而偏食、厌食,导致钾摄入不足,同时高温加速新陈代谢,使钾的消耗增加。这种摄入减少与流失加剧的状况,容易引起体内钾水平不足。
对策:纠正不良饮食习惯,适当吃一些香蕉、橙子、菠菜、豆类(天然钾库)等高钾食物,补充每日所需。
02
出汗多
温度高,出汗就会增加,尤其是户外工作、锻炼人员出汗量会比较大,钾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造成钾丢失过多。
对策:随身携带含钾饮料(如鲜榨橙汁),及时补充钾和水分的损失,准备一些防暑降温装备,避免失汗过多。
03
易生病
这个季节细菌病毒繁殖旺盛,易引起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户外作业活动易出现中暑、发热等症状,造成钾损耗“超标”。
对策:食物要求新鲜并彻底烧熟,避免生食;餐具清洁消毒,并做好防蚊灭蝇工作;不贪吃寒凉、冷冻食物,不喝生水,避免暴饮暴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外出时备好防暑用品。
04
排泄快
使用排钾利尿剂或含有排钾利尿成分的降压药可能会增加钾的流失,尤其是长期使用或超剂量应用会加剧钾的排泄。
对策:家庭医生定期随访并检测血钾,低血钾患者遵医嘱口服或静脉补钾;更换或停用排钾利尿剂;改用其他类型的降压药。
发现低血钾不用惊慌,医生会根据低血钾的轻重程度分别处理:
轻度低钾(血钾3.0—3.5mmol/L),一般采用口服氯化钾缓释片进行治疗,在服药间隙适当吃些含钾高的食物以稳定血钾。
中重度低钾(血钾<3.0mmol/L)或无法进食者,需要静脉输液补钾,在补钾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寻找病因,对因治疗,从根源上消除低血钾。
在静脉输液补钾时,医生会控制血钾浓度和速度,此时需要积极配合,千万不要自行去调快滴速,补钾过快不仅会刺激静脉引起静脉炎,甚至出现补钾过猛,引发心脏骤停。
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影响钾代谢的药物及不良生活习惯均可能导致血钾水平波动,引起低血钾或高血钾,钾健康需要长期守护,确保血钾稳定在3.5—5.5mmol/L之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健康科普与教育,提升公众对钾健康知识的科学认知,倡导“治未病”理念。
2.出现血钾异常,需遵医嘱治疗,定期检测血钾水平,并调整生活习惯和药物使用。
3.对近期血钾波动较大的患者需住院观察治疗。
4.建立由家庭医生为组长的钾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有利于提高公众防治血钾异常的主动性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的依从性。
供稿:萧山区卫生健康局、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 楼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