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遵医服药却症状加重,原来问题出在基因上
发布时间:2021-02-01 07:00:00 星期一   每日商报

杭州70岁的李大伯因为咳嗽前往附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肺曲霉病,并于3周前遵医嘱开始服用抗感染的药物——伏立康唑。

本想着吃了药可以缓解病症,没想到却更加不舒服了。不仅脸色没有变好,反而开始发黑,在医院检查显示肝功能指标增高。

为什么按医嘱服药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疗效呢?不放心的李大伯随后来到浙大二院就诊。

医生对李大伯的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怀疑是服用伏立康唑引起的不良症状,随后对李大伯进行了血药浓度检测。果不其然,结果显示李大伯血药浓度的谷浓度达到了8.29μg/ml,远远高出了1-5.5μg/ml正常治疗范围。

针对李大伯的情况,医生也为他进行了相对应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正是因为基因问题,导致了李大伯的血药浓度偏高。也就是说,本来常规的抗感染药物的剂量,对李大伯来说却是“过量”。

随后,浙大二院的医生针对李大伯的情况,将他的药量调整到之前的一半。2周后,李大伯进行了血药浓度的复查,谷浓度降到了2.98μg/ml,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李大伯发黑的面色也渐渐有了好转。

其实,有不少人和李大伯一样,明明遵照医嘱服药,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很可能是“血药浓度”在作怪。

血药浓度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血浆、血清或全血中的总浓度,一般情况下药物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成正比,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同的给药方案用于不同患者,其血药浓度和疗效会有差异,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的身体状态下,血药浓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使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并避免不良反应,必须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这些可以过监测血药浓度来实现。

目前,很多医院都有血药浓度监测的项目。例如,浙大二院的药物浓度检测涉及抗感染、强心苷、免疫抑制剂、抗肿瘤、抗癫痫、抗精神病、抗抑郁、抗痴呆、镇静催眠和农药等项目。一般在1-4个工作日可以出检测报告,采血后会告知具体取单时间,报告单可在线查询。

不过,医生提醒,拿到检测报告,患者也不要擅自加减药物,应当咨询专科医生,由专科医生综合考虑后对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方序 陈丹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