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曾需要24小时吸氧,肺移植后他重获新生
发布时间:2018-11-21 06:00:00 星期三   都市快报

“真的难以想象,我现在每天能在学校操场遛弯5圈,是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医护人员给了我新生命。以后我也可以像其他退休同事一样,全国各地去旅游了。”

上周五,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肺移植联盟成立暨第一届肺移植病友会上,来自衢州的老吴(化名)讲述了自己“重获新生”的故事。

气管炎发展成“慢阻肺” 移植后再也不用吸氧了

老吴今年67岁,从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已退休7年。老吴自幼患气管炎,经常胸闷、气促,并伴有咳嗽咳痰,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影响到生活和工作,不仅上楼、爬坡变得吃力,教学排课时间也不得不减少,勉强可以坚持上完一节课。

近十年,他感觉发病越来越频繁,不能长时间活动,也不能侧身睡觉,9年前的一次剧烈咳嗽中,老吴吐血了,他开始频繁出入医院。2011年也是他退休的那一年,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之后的时间,住院从半年一次发展到4个月一次、1个月一次再到20多天一次,每次都要住10多天。近两年,他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索性买了两台制氧机在家中,病情严重的时候,除了吃饭,几乎是24小时都需要吸氧。

2017年7月26日,老吴慕名找到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韩威力主任医师。经过详细的检查评估,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肺移植。2018年6月26日,老吴等到了匹配的肺源。韩威力主任主刀为他做了ECMO辅助下序贯式双肺移植手术,术中先右后左切除了老吴原本感染实变、表面呈巨大肺大泡改变的双侧病肺,随后又先后植入了健康的爱心捐献供肺,近9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十天,老吴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2周转回普通病房。现在,做完手术近5个月,老吴在家中调养,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两台制氧机算是‘光荣退休’了”,老吴说,自己非常享受畅快呼吸的感觉,现在不仅爬楼爬坡、侧身睡觉不费劲,他还每天晚上会去学校操场遛弯5圈,这在以前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

浙大一院肺移植联盟成立

提升全省终末期肺病诊治水平

肺是为全身供氧的重要器官,当一个人的肺功能进行性地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严重影响活动能力,甚至需要吸氧以维持生命,且随时存在因感染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的情况。对像老吴这样的终末期肺病患者来说,存活的唯一希望就是肺移植。

肺移植在常见的实体脏器移植中技术相对复杂,抗感染的要求也更高,需要规范地开展和强大的综合实力。

2016年6月1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成立,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的终末期肺病专业诊治中心,具有浙江省唯一的肺移植专业资质,目前已成功完成肺移植27例。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学科快速发展,依托浙大一院的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加强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造福更多患者,成立“浙大一院肺移植联盟”,共有来自全省各地12家县市级医院和区级医院成为第一批联盟成员单位。

谈及成立肺移植联盟的初衷,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韩威力说,成立联盟,可以在时间和技术的协调上更加紧凑,关系也更紧密。“协作医院需要肺移植的病人,可以及时转到我们医院来,一些终末期肺病病人移植完回到当地,可以在协作医院里进行长期治疗和长期随访,方便管理。”

“未来,联盟将致力于在学科共建、人才培养、分级诊疗、技术支援、智慧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全面协作,共同探讨新型终末期肺病服务模式,推动肺移植事业规范化、同质化发展,提高浙江省终末期肺部疾病的诊治水平,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韩威力说。

资助5位贫困肺移植患者

每人最高可补助10万元

对肺移植患者而言,移植费用同样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很多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常常因为经济问题而不得不放弃治疗。

在成立仪式现场,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主任韩威力宣布了一项援助计划: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将资助5位家庭经济困难的肺移植患者,每人最高补助10万元。家庭经济困难的肺移植患者,如符合条件,可以向科室提出申请,并等待基金管委会的审批。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编辑:邹卓琪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