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六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暑,意味着暑热的终止与消散。然而,在浙江地区,湿度仍较高,热力未散,形成独特的“秋行夏令”气候景象。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胡旭表示,处暑时节,天地暑湿未清,人体内部也易湿热蕴结。此时,身体既不能像盛夏那样畅快发散,也无法如深秋般完全收敛,要特别注意湿热之气困阻脾胃功能,致使运化之力减弱,湿浊易滞留体内。倘若未能及时清除体内余热湿浊,可能为秋冬的呼吸道健康埋下隐患。
注意腹部保暖
处暑过后,天气早晚微凉,可遵循“秋冻”原则,早晚外出添一件轻薄的丝质或棉质开衫,中午则宜选宽松透气的棉麻衣物,帮助汗液蒸发,避免湿气滞留。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脾胃受凉。
选择早晚凉爽时段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排出湿浊。若室内湿度过高,可适度使用除湿设备。睡眠时需护住腹部,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适当早睡早起,有助于阳气的收敛与潜藏。
饮食重在清补
饮食关键在“清补”。冬瓜、丝瓜、莲藕、薏米、芡实(鸡头米)、赤小豆等,都是祛湿健脾佳品。胡旭为大家推荐了三种养生饮品的详细做法。
薏米赤豆饮:取薏苡仁、赤小豆各适量,煮水代茶饮。此方利水渗湿、健脾清热。
荷叶清心茶:取鲜荷叶或干荷叶洗净切碎,沸水冲泡或稍煮片刻。荷叶清香醒脾,升清降浊。
芡实(鸡头米)养脾羹:新鲜芡实去壳取仁,可搭配莲子、山药或少量大米熬煮成羹。此方益肾固精,补脾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