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夏日健康“冷”知识——降温避暑背后的防病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5-08-22 10:03:56 星期五   健康浙江

盛夏的热浪持续笼罩大地,空调房的清凉、冰镇西瓜的甘甜、夜晚的习习凉风,成为人们对抗酷暑的慰藉。然而,诸多健康隐患也悄然潜伏,掌握这些夏日健康“冷”知识,做好降温避暑背后的防病必修课,帮助您在享受清凉的同时,远离疾病威胁。

图片

空调是夏季最常见的降温工具,但过度依赖空调却可能带来健康隐患。空调房内空气流通不畅,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易引发“空调病”,出现鼻塞、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这是低温环境致使人体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同时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

此外,空调滤网若长期不清洗,会滋生大量细菌、霉菌和尘螨,随着空调风在室内传播,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过敏等问题。

01 合理设置温度: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应设置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超过5—7℃。温度过低会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

02 避免直吹:注意增添衣物,避免冷风直吹,尤其是肩颈、膝盖等部位,在空调房内可准备薄外套、披肩等。长时间直吹可能导致关节疼痛或感冒。

03 定时通风:每隔2—3小时开窗通风15—2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密闭空间容易积聚细菌和病毒,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04 清洁空调:定期清洁空调滤网,避免积尘和细菌滋生。空调内部容易成为细菌和霉菌滋生的温床,定期清洁可以减少过敏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图片

夏日里,冷饮备受青睐,但过度食用可能危害健康。冷饮进入胃部后,会使胃内温度迅速降低,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消化酶的活性,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冷饮中往往含有大量糖分和添加剂,过量摄入不仅会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引发血糖波动。

01 适度饮用冷饮:冷饮应作为偶尔的解暑选择,避免过量饮用。尤其是冰镇饮料和冰激凌,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胃肠道痉挛,引发腹痛或腹泻。

02 选择健康饮品:绿豆汤、菊花茶、酸梅汤等天然饮品更适合夏季解暑,不仅清凉解渴,还富含营养成分。出汗较多时,应饮用淡盐水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03 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新鲜、卫生的食材,现做现吃,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或变质食物。夏季气温高,细菌滋生繁殖快,食物易变质,如果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04 避免冷热交替:冷热交替刺激会导致牙齿敏感或胃肠道不适,刚从冰箱拿出的冷饮不宜立即饮用,应适当放置至室温后再食用。

图片

夏季蚊虫活跃,蚊虫叮咬不仅会让人感到瘙痒难耐,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如登革热、疟疾、乙脑等。以登革热为例,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感染登革热后,患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出现休克、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01 做好防蚊措施:外出时,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在皮肤上涂抹驱蚊剂,选择含有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产品。家中安装纱窗、蚊帐,避免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段(如清晨和傍晚)到草丛、河边等蚊虫密集的地方。

02 及时处理叮咬:被蚊虫叮咬后,避免抓挠,防止感染。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03 环境治理:蚊子的幼虫在水中孵化,及时清理花盆托盘、废弃容器等室内外积水,可以有效降低蚊虫数量,减少蚊虫滋生环境。

图片

高温天气除了让人感觉燥热外,还隐藏着诸多“隐形杀手”。中暑是高温环境下最常见的健康问题,当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失衡,就会引发中暑。

轻度中暑表现为头晕、口渴、多汗、乏力等,重度中暑则可能出现高热、昏迷、抽搐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高温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为高温会使人体血管扩张,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

01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减少在10点至16点之间的外出,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如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携带遮阳伞等,穿浅色透气衣物。

02 及时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多,应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建议每天饮水量在1.5—2升之间,运动后可适量饮用淡盐水,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03 警惕中暑症状:如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症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休息,并补充淡盐水,严重中暑应立即就医。

04 注意车内安全:夏季车内温度极高,不要放打火机、香水、杀虫剂等易燃易爆物品。切不可将儿童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车内密闭空间容易导致中暑甚至死亡。

图片

高温天气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当气温过高时,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会发生变化,导致情绪烦躁、焦虑、易怒等,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中暑”。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使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例如,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白细胞活性降低,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01 保持良好心态: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培养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分享感受,释放不良情绪。

02 适当运动:选择早晨或傍晚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增强体质。运动有助于释放内啡肽,改善心情。

03 保证充足睡眠:夏季昼长夜短,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调节情绪。

04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免影响身体状态。

05 环境调节:在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因环境不适引发情绪波动,室内摆放绿植和增加自然光线也可改善心情。

图片

夏季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来说,面临着更大的健康挑战。

01 儿童防护:儿童天性活泼,容易在高温下出汗过多,家长应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此外,儿童的皮肤敏感,应选择温和的防晒霜,并注意补水。

02 老年人防护: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注意室内通风和补水。老年人还应避免过度使用空调,以免引发感冒或呼吸道疾病。

03 孕妇防护: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应避免高温环境,保持心情舒畅。使用空调时,应避免直吹腹部。

04 慢性病患者防护: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按时服药,避免病情加重。高温环境下,应减少外出,保持室内凉爽。

供稿:丽水市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海兵

审稿:丽水市松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徐伟旺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