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互动>
浙江医院新引进“四大金刚” 全都是世界一流!
发布时间:2025-10-30 10:40:05 星期四   都市快报

“报告!‘影像侦察兵’‘生命感知者’‘心脉导航员’‘脑路精算师’全员到岗!”近日,浙江医院灵隐院区迎来四位特殊“新员工”——光子计数CT、3.0T磁共振、最新一代心脏专用DSA和脑血管专用双屏板DSA。这四台全球顶尖设备集体亮相,不仅完成了医院核心诊疗设备的“硬核升级”,更构建起覆盖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肿瘤早诊、精准介入的全链条诊疗体系,标志着浙江医院精准化诊治水平迈上全新台阶。

“我们期待,浙江医院用美好的环境、顶尖的设备、暖心的服务为基石,满足广大病友的就医需求,为大家带来更安全、更精准、更温暖的医疗服务。”浙江医院副院长万曙说。

“影像侦察兵”光子CT:

凭“天眼”看破微米病灶

“我是‘影像侦察兵’光子CT,能看穿发丝粗细的血管斑块,捕捉0.2毫米的微小病灶。” 日前,浙江医院引进了代表目前最高科技水平的光子CT。这台被誉为“CT领域划时代飞跃”的“超级武器”,在保健、老年医学、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高端体检领域,可以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准诊疗保障。

这是省内仅有的三台顶配设备之一,刚入驻就凭“超能力”圈粉无数。作为CT领域的“划时代产物”,它彻底颠覆了传统CT的成像逻辑——若说传统CT是模糊的“黑白电视”,它便是能还原细节的“8K超高清彩电”。其核心秘诀在于“直接光子计数技术”:能精准识别每一个X射线光子的能量,将射线信息零损耗转化为超清图像。

相较传统CT,光子计数CT具备两大突出优势:一是“更清晰”:连头发丝粗细的血管斑块、肺结节、耳蜗神经等都能清晰准确呈现;二是“更安全”:辐射剂量比传统CT降低60%-90%,尤其适用于需要多次随访检查的人群,极大地提升了检查的安全性。

浙江医院放射科主任张建军介绍,传统CT难以看清冠状动脉支架内情况、微小斑块、重度钙化及弥漫性病变等复杂病变,光子计数CT拥有超高分辨率,结合多能量光谱成像,能准确识别各种复杂病变,精准判断斑块性质(软斑块/硬斑块),为冠心病干预提供精准指导。

尤其对于植入支架的患者,常规CT射线穿透金属支架或硬斑块区域时会明显衰减,在图像上形成放射状伪影,病变部位一旦被伪影覆盖,影像就看不清楚。而光子CT像素尺寸更小,分辨率更高,且能将所有光子射线计算入图像,几乎无信息损失,可以完美地解决“伪影”这一难题。

在肿瘤早筛战场,它的“火眼金睛”更显威力:肺部磨玻璃结节检出灵敏度显著提升,肝、胰腺等部位的微小肿瘤在早期就能被锁定;结合多能量光谱成像,还能精准区分钙、碘等组织成分,为肿瘤定性提供关键依据。“它就像临床医生的‘超级望远镜’,能发现传统设备看不到的早期病变,真正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张建军强调。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台高端设备的检查费用已纳入医保,与普通CT相同,让顶尖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生命感知者”3.0T磁共振:

用“智慧心”守护特殊患者

“我是‘生命感知者’3.0T磁共振,能读懂呼吸心跳,让检查不再‘憋气为难’。”这台具备生命感知与AI深度思考能力的设备,重新定义了磁共振检查的人文温度。

这次浙江医院引进的最新一代3.0核磁共振,具有强大的“生命感知”功能,可以说,这是一台有“生命”的核磁共振。

传统磁共振检查中,吸气、屏息的配合要求让许多高龄老人、重症患者望而却步。而这台设备的“生命感知”功能如同自带“人体雷达”,能实时捕捉呼吸心跳节律,自动同步扫描节奏,即便患者无法配合呼吸控制,也能获得精准图像。浙江医院放射科团队曾为一位患有严重慢阻肺的老人完成检查,家属感慨:“以前做核磁共振要折腾好几次,这次十几分钟就结束了,老人全程没遭罪。”

它的“类PET功能”更是肿瘤诊断的“隐形探针”。通过分子成像原理,能将全身组织转化为清晰的可视化图像,肿瘤因生长旺盛、细胞密度较高而呈现特殊信号,无论是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病灶,都能被精准“标记”。在心肌病变诊断中,它能洞察心肌细微变化,为心肌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AI“智慧大脑”则解决了磁共振“扫描慢”的痛点。借助深度学习技术,扫描速度提升至少1/3,原本近一小时的心脏成像缩短至20分钟,同时还能消除图像模糊与伪影,让病灶细节更清晰。“它不是冰冷的机器,更像有‘生命’的助手,用技术温情化解患者的检查焦虑。”放射科技师长这样评价。

“心脉导航员”心脏DSA:

靠“GPS”打通生命通道

“我是‘心脉导航员’心脏DSA,带着‘GPS’给心脏做手术,精准又安全。”这台专为心血管介入打造的高端设备,成为冠心病、心律失常等患者的“生命护航者”。

12寸超大球管带来的“透视眼”能力,使得影像更清晰,尤其对于肥胖患者的心脏影像更精准。“以前肥胖患者做冠脉造影,脂肪会干扰图像质量,现在12寸视野能清晰显示每一根血管分支。”浙江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金红峰介绍。

而最受医生青睐的,是它的“实时路途功能”——前一幅造影图像能持续显现在屏幕上,如同给导丝装上“GPS导航”,清晰指引前进方向。

在复杂的冠脉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CTO)治疗中,这一功能尽显优势。以往医生需反复对比前后图像判断导丝位置,现在通过实时指引,能有效避免导丝误入分支或血管夹层,手术成功率大幅提升。对于耗时长达三四个小时的CTO手术,借助“导航”可缩短半小时以上,同时辐射剂量减少1/3,既保护患者也守护医护人员。

支架显影与实时校准功能更让手术精准度再上台阶。在支架植入后,设备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与膨胀情况,避免球囊过度扩张损伤血管,降低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风险。从冠心病支架植入、射频消融,到起搏器安装、主动脉TEV手术,这台“导航员”能胜任几乎所有心血管介入手术,成为心内科的“全能战友”。

“脑路精算师”脑血管DSA:

以“AI”技术破解脑血管难题

“我是‘脑路精算师’脑血管DSA,360度无死角显影,人工智能AI快速测算脑动脉瘤破裂风险。”作为心脑血管筛查闭环的“终局裁判”,这台设备将精准诊断与智能决策融为一体。

双屏板360度无死角投射技术是它的“独门绝技”。以往患者需变换体位两次投影,现在一次就能完成正位、侧位等多方位成像,不仅检查时间缩短一半,辐射剂量也大幅降低。这种全方位视角,让颅内动脉瘤、血管狭窄等病变无所遁形,为诊断提供“金标准”依据。

AI“智慧脑库”更让它成为医生的“决策参谋”。对于发现的颅内动脉瘤,设备可在几分钟至半小时内完成多维度分析:整合影像数据测算大小、位置,对比海量病例数据库,通过血流动力学模型预判破裂概率与位置。

“以前评估动脉瘤风险要等几天,现在即时出结果,还能模拟支架、弹簧圈植入后的血流变化,直接生成最优手术方案。”万曙副院长举例,此前为一位年轻女患者诊疗时,正是通过AI测算确认颅内动脉瘤的高危属性,在短短半小时内,快速达成手术共识,术后恢复良好。

在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中,这台设备的“精算”能力更是无与伦比。据统计,80%的脑卒中由脑血管堵塞引起,急诊开通血管后,约30%-40%患者合并动脉狭窄。这部分患者是否需要马上手术,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难题。

“如今,在这台双屏板DSA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可以实时测算脑血管狭窄处的压力差,判断是否需要即刻放支架,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万曙副院长说,不仅如此,此项技术还能模拟支架植入过程,AI会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的位置、程度,模拟不同尺寸支架植入后的血流变化,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支架类型与植入位置,术前就能“预见”手术效果。

就在这个月,万曙副院长领衔的脑血管团队凭借相关技术创新,研究论文被世界神经外科杂志收录,形成的规范化方案让手术更安全、高效、微创。

顶尖设备是“武器”,优秀团队是”战士”

软硬兼修彰显整体医疗实力

“四大金刚”的集体入驻,绝非单纯的设备升级,而是浙江医院“技术+服务+科研”三维发展战略的缩影。作为打造“保健+医养+康复”特色高品质国际化医疗区的重要举措,此次设备更新构建起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到微创治疗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疗关口前移。

设备背后,是医院雄厚的技术支撑。放射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团队深度协作,让高端设备的临床价值最大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诊疗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正如万曙副院长所言:“顶尖设备是‘武器’,优秀团队是‘战士’,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提升患者获益。”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陈雨虹 薛蕙质 郭俊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