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岁的老王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一直规律服药,身体还算硬朗。但前段时间,他总感觉头晕,左手偶尔发麻,睡眠也不太好。检查发现是“腔隙性脑梗塞”,医生给他开了盐酸氟桂利嗪,嘱咐睡前服用,两周后复查。老王吃了药,果然头不晕了,手也不麻了,睡眠还变好了。他觉得这药效果不错,就没去医院复查,自己去药店又买了好几盒,一吃就是大半年。
没想到,最近他发现右手拿东西时开始发抖,做精细动作时更明显。起初没在意,可慢慢左手也开始抖起来,严重影响了生活。这下老王慌了,以为自己得了“老年帕金森病”,赶紧跑到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嘉伟接诊后,详细了解了老王的情况,结合相关检查后最终得出结论:他的手抖,和长期服用“氟桂利嗪”有关!
李嘉伟医生让老王立刻停药,并配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手抖果然渐渐消失了。原来这不是常见的“老年帕金森综合征”,而是“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PD)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特指各种原因(脑血管病、中毒、外伤、药物等)造成的以震颤、肌张力增强和运动减少等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顾名思义,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就是指与服药相关的“震颤麻痹”。据统计,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率仅次于老年帕金森综合征及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常见于老年人,女性比例更高。患上这种疾病的人通常有明确的服药史;震颤常在特定姿势下出现,做精细动作时加重;常两侧对称出现,以僵硬和动作减少为主;症状常随药量变化,停药后可好转。

其实,许多常用药物,如果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都可能影响大脑中的“信使”多巴胺,从而成为诱发颤抖的潜在因素。以下10类药物尤其需要关注:
1、胃肠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
2、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
3、降压药:如利血平、甲基多巴;
4、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等;
5、钙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桂利嗪;
6、抗抑郁药:如多塞平、帕罗西汀、黛力新等;
7、抗亨廷顿舞蹈病药:如丁苯那嗪;
8、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9、抗组胺药:如异丙嗪;
10、部分抗生素与抗肿瘤药。

李医生指出,对于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若担心药物引发手抖,记住这4点:
1、用药前:主动告知
就诊时,务必向医生完整说明您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及家族病史,主动询问新药可能副作用,从源头规避风险。
2、服药期:留心信号
别把轻微手抖、动作变慢单纯归咎于“老了”!一旦出现,及时记录症状与用药关系,保持警觉。
3、可疑时:带药就诊
怀疑与药物相关,切勿自行停药!请立即携带所有药盒至神经内科就诊,由医生判断减量、更换或停药。
4、停药后:耐心康复
症状通常在停药后数周至数月内逐步缓解。期间可配合太极、精细动作练习等康复训练,并定期复查。
药品不是食品,不能盲目长期服用。尤其老年人,用药需定期评估,适时调整。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手抖,别忘了回顾一下自己的用药清单哦!
供稿:杭州市临平区卫健局、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雨韵
审稿:杭州市临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李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