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老人愈后给医生团队送来一封信
“怀着最感恩之心,很多话简直无法完全表达……”近日,七旬老人邹老先生写下一封感谢信,郑重地交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血液内科二/细胞治疗中心肖浩文主任医师团队手中。
邹老先生本可安享惬意舒适的晚年退休生活,却在一年前突发反复上腹部胀痛。他先在其他医院接受了胃肠镜初步检查,被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不但未明显缓解,反而愈加严重。在又一次剧烈腹痛发作后,邹老先生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谁料等待他的是一场艰难的生命保卫战。
高危突变雪上加霜
治疗陷入“难治性”僵局
“腹部CT提示异常,腹膜后及肠系膜区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高度怀疑淋巴瘤。”急诊医学科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血液内科二/细胞治疗中心肖浩文主任医师紧急会诊。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敏锐地察觉到邹老先生病情的复杂性与凶险性,迅速将他收治于大运河院区专科病房,为进一步诊疗争取时间。
后续PET-CT检查进一步明确病情:肿瘤细胞已广泛侵犯颈部、锁骨区及腹腔深处淋巴结。经淋巴结穿刺活检,患者最终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更棘手的是,基因检测显示其存在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是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相当于癌细胞的‘监管刹车’,一旦发生突变,癌细胞便会失去控制疯狂增殖。”肖浩文解释,在DLBCL患者中,TP53突变属于明确的高危因素,会显著降低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大幅增加疾病复发风险,让治疗难度陡增。
在接受了两个周期的DLBCL初治“金标准”方案——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后,邹老先生的复查结果令人揪心:病灶未明显缩小,腹痛症状无大幅缓解,治疗陷入“难治性”僵局。
从单药创新到“组合拳”
精准医疗利刃出鞘
面对棘手困境,肖浩文主任医师团队没有退缩。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后,他们决定跳出传统治疗框架,启用国际前沿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格菲妥单抗。这种创新药物能像“桥梁”一样,同时连接T细胞与肿瘤细胞,引导人体自身免疫力量精准攻击癌细胞,是难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新武器”。
用药后,邹老先生出现高热症状,经诊断为药物常见副作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医护团队随即启动全天候守护模式,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凭借丰富的临床处理经验迅速采取干预措施,成功控制体温,助力患者平稳渡过险关。但肿瘤病灶仍显“顽固”,单药治疗未能突破疗效瓶颈。“一个方案不行,就换一套思路!”肖浩文团队迅速调整治疗策略,经过多轮病例讨论与方案推演,最终制定出“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化疗”的“组合拳”方案。
这一次,治疗战局终于迎来关键转机。经过5个周期治疗后,PET-CT检查结果显示,邹老先生的肿瘤病灶显著缩小,达到“部分缓解(PR)”标准。为进一步向临床治愈目标推进,团队再次优化治疗方案,衔接4个周期的Pola-BR方案(维泊妥珠单抗+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最终,复查传来捷报: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即肿瘤代谢活性完全消失,影像学上已无法检测到明确病灶。
血液肿瘤中的“癌王”
新型疗法打开“生命之窗”
邹老先生所患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淋巴瘤,因其侵袭性强、进展迅速,在血液肿瘤领域常被称为“癌王”。
长期以来,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初治DLBCL患者的金标准方案,约60%-70%的患者可借此治愈。但仍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或难治(R/R DLBCL),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是全世界血液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医学技术的突破让复发/难治性 DLBCL治疗进入“爆炸式创新”时代,多种新型疗法为患者打开“生命之窗”。“未来,我们将重点推进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创新,以更精进、更前沿的技术和更优质的服务,为广大血液病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希望。”肖浩文主任医师团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