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老爷子今年95周岁,戴一副黑色半框眼镜。他略微驼背,身子骨却硬朗,到这个年纪,除了高血压,没有其他基础疾病。
一个多月前,林老爷子上腹部隐隐作痛,持续了差不多10天。到附近医院做胃镜检查,在胃角处发现一处隆起的溃疡,大小3.5厘米,质地较脆,容易出血。医生当即取下标本送去病理检查——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
拿到病理报告,一家人有些乱了方寸,四处打听下来到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余建法副主任医师的门诊。
“老爷子的诊断是比较明确的。面对高龄患者,到底要给出怎样的治疗建议,其实有时候对于医生来说也是蛮难的一件事。”余建法坦言。
手术还是不手术?余建法说,不仅要从客观条件考虑,还要结合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意愿。
“年龄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老爷子的身体情况不错,心电图、心脏功能、肺功能等检查结果都还可以。他是个知识分子,思路也清晰,我们沟通起来非常顺畅。而且子女们都孝顺,一切以老爷子为先,当我把可以手术的初步判断告诉他们时,一家人瞬间达成一致——手术。”
余建法向来认为良好且深入的医患沟通是影响诊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了手术,他还给出了不同的几种方案选择,并且逐一分析利与弊。
确诊时,林老爷子与家属眼中的迷茫与恐惧是许多初诊患者的缩影。听过余建法的分析后,虽然眼中对父亲的担忧还未完全散去,老爷子的儿子却语气坚定地说:“我们打听过了,朋友说浙江省肿瘤医院的胃外科是浙江乃至全国最专业的团队。我们相信你们!”
为了给林老爷子制订出尽可能稳妥的诊疗方案,医院很快启动了多学科会诊机制,胃外科、麻醉科、ICU、呼吸内科等科室的专家聚在一起深入讨论,制订了最完美安全的方案。
手术当日,余建法主刀,在复杂的腹腔环境中精准剥离病灶、吻合胃肠组织。不到两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肿瘤被完整切除,术中出血量远低于预期。
术后,为了让老爷子得到更严密的监护,医疗团队将其转入ICU 观察。ICU医护人员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伤口、引流液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第二天,老爷子顺利转回普通病房。
医疗干预与科学护理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考虑到老爷子高龄,易发生跌倒、血栓及肺部并发症等隐患,胃外科护士长付欢英在他入院后第一时间制订了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方案:责任护士每天提前到岗,床边仔细查看,制订当日护理计划;每隔1-2小时为老爷子翻身、拍背,进行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为了帮助老爷子尽快恢复胃肠功能,护理团队耐心示范并指导家属正确辅助老爷子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针对术后可能出现的食欲不佳问题,护理团队与营养科沟通,为老爷子专门定制了易消化、高营养的半流质饮食,每天观察进食、排便情况……
老爷子的身体状况日益好转,逐渐能够自主进食、缓慢行走。每次查房,老爷子和家属都会不厌其烦地表达感谢。
一周后,老爷子顺利出院,离开前,他特意从兜里掏出自己的智能手机,留下了与余建法的合影。
“最近一次复查,各项指标都不错,我给老爷子开了小剂量口服化疗药,建议他尝试吃吃看,如果反应大就停药,因为化疗本身对脏器功能还是会有一些影响。虽然肿瘤分期偏晚一些,但老年人的细胞代谢不如年轻人活跃,整体预后还是相对乐观的。”余建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