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慢性硬膜下血肿”,易被忽视的脑内“定时雷”
发布时间:2025-11-24 09:51:42 星期一   健康浙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忽视头部受到的轻微磕碰,觉得这只是“小伤”,休息一段时间就能恢复。然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伤”,有时却可能潜藏着不容小觑的健康隐患。

一个月前,俞大伯不慎摔了一跤,头部受到了轻微损伤。当时,他并未太在意,只是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处理。但近日,俞大伯突然感到头痛,并伴有头晕和走路不稳的症状,被家人立刻送往医院。经过头颅磁共振和CT检查,俞大伯被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俞大伯入院后,在麻醉状态下进行了钻颅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如今已经康复出院。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肿”

简单来讲,人的大脑表面与颅骨之间存在一个腔隙,医学上称为“硬脑膜下腔”。当头部遭受外伤时,脑表面的微小血管可能会受到损伤,导致血液逐渐渗出,并在该腔隙内积聚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常在3周以后,就会形成一个血肿包块。由于这种病症的发展过程较为缓慢,症状也是逐渐显现的,所以被命名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这种病症与急性脑出血有着显著的区别。急性脑出血往往发病急骤,症状明显;而慢性硬膜下血肿在初期症状通常不明显,很容易被患者忽视。然而,随着血肿对大脑的压迫不断加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1、精神状态改变

患者会变得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表情也变得淡漠,还可能出现嗜睡的情况。更有甚者,原本性格开朗的人会变得沉默寡言或者容易发怒,性格发生明显改变。

2、肢体运动障碍

一侧肢体,比如左手或左脚,会逐渐出现无力、麻木的感觉;走路时也会变得不稳,步态蹒跚,容易摔倒。

3、其他严重症状

患者会出现持续或反复的头痛,言语变得不清,口角也会歪斜。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甚至陷入昏迷状态。

在此,要给大家一个重要提示:如果家中的老人在头部受到轻微碰撞后,出现了上述任何异常症状,千万不要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衰老”或者“老年痴呆”,而应该第一时间考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这种病症

有头部外伤史者

即便是非常轻微的,甚至不被注意的碰撞,比如不小心撞到门框、橱柜,或者从矮凳上滑倒轻轻坐在地上,都可能成为引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诱因。很多患者甚至完全想不起自己曾经有过外伤。

长期饮酒者

酒精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凝血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病的风险。

老年人

老年人是最主要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大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这使得硬膜下腔隙变大,血管的张力也更高,在轻微外伤后更容易发生撕裂。此外,老年人常常会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华法林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会使出血更不容易停止,进而加速血肿的形成。

该如何预防“慢性硬膜下血肿”

预防的关键在于保护好头部,减少外伤发生的风险。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防跌倒

要做好居家安全改造工作,比如保持地面干燥无障碍,在卫生间和厨房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保证室内光线充足,收拾好散乱的电线等,避免老人因环境因素而跌倒。

2、谨慎用药

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的老人,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权衡用药的利弊。

3、增强安全意识

走路不稳的老人外出时最好使用手杖,并且要有家人陪伴,以确保出行安全。

“慢性硬膜下血肿”虽然是一个“善于伪装”的疾病,初期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它的治疗效果好、预后佳,关键就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供稿:杭州市萧山区卫生健康局、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 陈洪新

审稿: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伟东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