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专家在身边丨不痛≠痊愈,很多人扭伤后还被蒙在鼓里
发布时间:2025-10-11 09:44:54 星期六   健康杭州

打球、跑步、撸铁、爬山……

当代年轻人的运动清单越来越丰富

但活力四射的背后

运动损伤

几乎成了许多人的“隐形标配”

20岁的小朱(化名)

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本期专家

杨加亮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杭州市康复医院)康复评定治疗部负责人 主管物理治疗师

个人简介

绍兴文理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2022年浙江省优秀治疗师;擅长常见运动损伤的评估及康复治疗,运动防护,脑血管意外康复,骨折术后康复,常见异常体态矫正,功能障碍调整,功能性训练。

1、跑步爬山没事,为何一跳就疼?

“医生,我慢跑、爬山都没事,但一起跳落地,左脚踝内侧就疼得厉害,深蹲也蹲不下去……”

杭州市一医院下沙院区运动康复中心内,田径运动员小朱皱着眉头,描述着他受伤两个多月后的困扰。

前一阵子,小朱在运动时不慎扭伤左脚踝,MRI检查显示:距腓前韧带撕裂,三角韧带损伤。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日常走路已无大碍,但一到需要起跳落地的运动时,熟悉的疼痛感便席卷而来。

“难道以后真的要告别运动生涯了吗?”小朱内心忐忑不安。

2、不痛≠痊愈

后期康复才是关键

杭州市一医院下沙院区运动康复中心负责人杨加亮表示,小朱的脚踝其实已经进入了“功能障碍期”。简单来说,就是虽然走路不痛了,但并没好利索,这种情况,在运动损伤案例当中非常普遍。

“很多人在韧带损伤后,以为不疼了就是好了。实际上,像小朱这样,虽然急性炎症已消退,但关节活动度受限、肌肉力量下降、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不足,会导致运动时关节稳定性不够,从而在冲击性动作中出现疼痛。”杨加亮解释。

进一步评估发现,小朱的左踝背屈、跖屈活动度明显不足,踝周肌肉力量下降,单腿闭眼平衡只能维持5秒,深蹲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偏向右侧。

“这些看似细微的功能障碍,正是他无法安全重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不仅要“治痛”

更要“恢复功能”

针对小朱的情况,康复团队制定了一个为期6-8周的精准康复计划,其核心在于分阶段、系统性地重建脚踝功能。包括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以及各种力量与功能训练。并在康复末期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功能性测试等一系列系统性评估,全部达标后方可逐步重返完整运动。整个过程采取“医院精准治疗”与“家庭巩固训练”相结合的模式。

杨加亮强调,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更是通过科学的功能性测试确保其能够安全、高水平地重返运动场,并降低未来再损伤的风险。

经过系统康复,小朱不仅消除了疼痛,各项功能指标也达到了重返运动的标准。最近复查时,他开心地分享:“现在起跳落地再也不怕了,而且整体运动模式比受伤前更科学!”

4、居家康复

四个实用动作推荐

全民健身热潮下,运动损伤非常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杨加亮特别推荐了一套居家康复动作。“这些动作门槛低、易操作,能帮助大家在扭伤恢复期安全地激活脚踝,为重返运动场打好基础。”

1.坐姿胫骨内外旋

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置于地面,膝盖弯曲约90度。双手握拳,置于双膝之间,缓慢地、有控制地将小腿向内侧旋转(大脚趾向内),直到感觉有轻微的牵拉感但无疼痛。在最末端保持2-3秒,然后缓慢地向外旋转,回到起始姿势。

2.侧卧侧抬腿

侧卧于垫子上,双腿伸直并叠放在一起。下方的腿可以微微弯曲膝盖以保持稳定,缓慢地、有控制地将上方腿向上抬起,约与臀部同高,在最高点保持,然后回到起始位置。

3.台阶徒手提踵

站在台阶或一块踏板上,一侧脚后跟悬空。同侧手扶支撑物。缓慢地、有控制地将脚后跟尽可能低地下放,感受小腿后侧被充分拉伸。然后,尽可能高地踮起脚尖,在最高点感受小腿肌肉的强烈收缩,保持1-2秒。运动方向为上下。

4.屈膝拉伸

在台阶上呈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腿伸直,膝盖保持伸直状态。缓慢降低一侧或双侧脚后跟,使脚跟尽量向下靠近地面,感受小腿后侧和足底的拉伸。然后缓慢地弯曲膝盖,维持30秒。

脚踝扭伤绝非小事。杨加亮提醒:如果扭伤后出现持续肿胀、疼痛,或伤后2-4周仍无法完成基本动作,请及时寻求专业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帮助。早期科学的康复干预,不仅能缩短恢复时间,更能有效预防慢性疼痛和反复扭伤。

供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沙院区)

来源:健康杭州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