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述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实验检验中心 沈红强主任技师
沈红强
浙大儿院实验检验中心副主任,主任技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临床检验学组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实验医学分会临床检验专委会副秘书长、国家卫建委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检验联盟副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
专业方向:临床血液学及感染与免疫的研究,流式细胞术对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诊断与监测。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家长在拿到孩子检验报告单的时候,不能仅看有几个箭头、超标多不多,还要关注孩子目前的身体状况和生长发育特点。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出生~1岁前称为婴儿期,1岁~3岁为幼儿期,3周岁至6~7岁为学龄前期,后至12~13岁为学龄期,14岁~18岁为青春期,超过18岁就是成年人了。儿科学上还会把宝宝从出生到28天这一阶段称为新生儿期,相当于生活中所说的“满月”。
上述这种年龄段划分的依据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息息相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许多化验结果的正常判定标准是有显著差别的。
参考区间会动态变化 需结合专业进行判断
有的家长可能会注意到,化验单上有些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变化。比如,新生儿白细胞正常值是(15~20)×109/L,以后逐渐下降,6个月至2岁期间,白细胞正常值为(11~12)×109/L,以后再逐渐降至成人白细胞水平,即(3.5~9.5)×109/L。
白细胞分类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变化。出生时,中性粒细胞约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随着白细胞总数的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下降,出生后4~6天两者比例约相等;1~2岁时淋巴细胞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之后中性粒细胞比例逐渐上升,至4~6岁时两者比例又相等;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参考区间指的是绝大部分健康儿童的检测数值可能的分布区间,如果对所有儿童来说某一个项目数值变化太大,就要按照性别、年龄等细分出不同的参考区间来。
另外,参考区间也不能完全反映所有健康儿童的检测数据。因此,对化验结果正常与否的判断,家长应该咨询临床医生或是检验科医生。比如性激素中的雌二醇等项目,在青春期前都处于低水平,进入青春期后不仅明显升高,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也变得更大了。甚至在新生儿时期,也有一个“小青春期”发育的概念,此时性激素水平也与随后的婴幼儿期不一样。但是,目前还没有权威和全面的参考区间数据可以使用,需要临床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孩子的检验结果进行解读。
可明确诊断也可提供参考
检验报告单的解读很重要
常用的儿科化验项目有四五百项,其中部分项目可以直接提供疾病诊断的明确证据。比如上呼吸道样本中流感病毒被检测出来,提示宝宝可能是被流感病毒感染了。骨髓细胞学检查如果看到白血病相关的细胞变化,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直接下诊断结论。
有一个7岁的小男孩,因为反复发热三天、流黄涕、喉咙痛来院就诊,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并开具血常规检查。血常规化验显示,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偏高,而且血细胞散点图存在异常。显微镜下的血细胞涂片镜检发现异型淋巴细胞(简称异淋)的比例高达10%,提示该患儿可能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医生根据该化验结果做了进一步检查,发现患儿血液中EB病毒DNA为阳性,EB病毒衣壳抗原抗体IgM也为阳性,最终确诊为EB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这份化验报告显示异淋的存在,提醒并辅助医生对疾病性质快速作出判断,对症治疗。
宝宝化验单上出现箭头时,家长都会很担心,但并不是有箭头就一定是宝宝身体出了问题,还是需要临床医生来综合判断。举个例子,儿童血小板计数参考区间基本与成人一样(150~350)×109/L,但是平时我们看化验单时,经常发现儿童的血小板偏高,有时可达650×109/L。因为儿童外周血里的血小板数量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如运动后、饱餐后、发热感染、急性炎症等,都有可能使血小板升高。这时候箭头的意义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有的化验项目还跟多种疾病有关系,对于这类化验项目结果的解读,更需要全面考虑。例如肝功能报告单里有一项谷草转氨酶,它出现升高反映了肝脏细胞受到破坏。但如果其他肝功能指标没有异常,那就要关注它的另一个用处,看看是不是有心肌炎症的可能。
总的来说,儿童检验结果变化大,儿科检验报告单的准确解读也更有挑战性。家长们拿到报告单后应该及时向临床医生问诊,不能单凭报告单上的箭头或是自己的认知轻易下结论,以免耽误疾病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