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我的偏瘫患者实用型多功能枕,签约的专利转让费用是5万元。”聊起现场和企业签约的价格,浙大市一医院ICU副护士长杨湘英语气激动。上周四,这个“护士发明家”带着自己和同事们的14项专利,走进杭州医学创新技术成果对接会路演现场,向在座的62家企业郑重介绍并推广。现场,共有8支来自杭城各市级医院的创新技术团队,个个有备而来。
白天医治、护理病人,下班回家构思专利方案,是杨湘英等医护人员的日常缩影。不同的是,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到台前,为自己的职务内发明找“婆家”。
“这是市卫生计生委第一次举办市级医院成果对接会,有太多对患者有益的创新专利,等待转化并用于临床,造福病人。”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顾华说。
“王婆卖瓜”,6个专利现场和企业签约
2个小时的路演,所有团队都准备了10分钟的PPT演示。兼任主持人的杨湘英,紧盯着大屏幕,中途电话响起也没空接,“太紧张了,我们医院4个创新团队,有3个要先上台。”
这次,浙大市一医院派出了麻醉与疼痛学、专科护理等4支技术创新团队,共带来了五六十项专利,现场重点展示其中的14项专利,可谓阵势浩大。市红会医院、杭师大附院、西溪医院、市中医院4个技术创新团队,也参与其中。
现场共来了62家企业。为了方便和“一见钟情”的双方进一步详谈,路演区后方还专门围起了一块洽谈区。
市卫生健康实用新技术和适宜技术培育推广中心主任、浙大市一医院院长马胜林,不停在面前的一张纸上写写画画。当天,现场共有6个专利直接和企业签约,其中5个属于浙大市一医院,1个属于市红会医院,转让费共计22万元。还有5个医研企合作项目已有初步合作意向,预计研发费用共约470万元。
“护士发明家”,灵感来自7岁患者
“我发明的多功能枕是专门给偏瘫患者用的,枕头有两层,上层是慢回弹海绵,下层是荞麦,中间还有一个孔,患者侧睡也不压耳朵,还可以播放音乐。偏瘫患者每2小时要翻一次身,枕头还有闹钟提醒功能。”从事护理工作15年的杨湘英,自去年从康复科转到ICU后,一直没有停下发明的脚步,她说:“患者的需求让她有感而发,专利能被企业相中已经心满意足。”
2016年,她手握14项专利证书的照片,登上了杭城各大媒体头条。今年,她的专利已增加到了20多项,还被评为“第4届浙江最美天使”。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杨湘英坦陈,第一次灵感的触发,源于一位7岁男孩。“他当时是我们康复科年纪最小的患者,因为脑梗出现肢体偏瘫,住院康复治疗。偏瘫时间久了,一侧肩关节容易半脱位,手臂也会肿胀和疼痛。当时我就想,如果能发明一个抗偏瘫肩装置,将瘫痪一侧的肩膀托起来,就可以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这个最初的灵感,后来也成就了她14项护理发明专利中的一个。平时只要护理时遇到问题,杨湘英就随手记下来,回家路上、吃饭、上厕所都在想如何解决它。难题一一攻克,换来厚厚一叠暗绿封面的专利证书。
政府支持,高于七成转让费给主要贡献者
“它们都是对患者有益的创新。”马胜林院长感慨,作为过来人,他深知职务内发明的不易。转化专利就好比“王婆卖瓜”,能够被企业看中,并且变成产品投放市场服务患者,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市场经济效益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存在的窘境是发明专利多,市场转化率低。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处副处长朱炜说,“转让定价是多一个零还是少一个零,技术评估很重要,这也决定了医院是否同意转让专利。”
从做一个小医生起,马胜林院长就有一个理念,要发明创新并转化,但谈何容易,“我们国家90%的新药和医疗器械的原研专利来自国外,因此要鼓励临床单位多创造发明。但创新专利要有卖点,实际转化率能达到10%就不错了。”
2015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出台文件,医疗技术成果转化后,50%以上转让金额给主要贡献者;2017年浙江省发布的《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中规定主要贡献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6月份,省卫健委还专门成立了浙江卫生健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将省内的科技成果汇聚在平台上进行展示转化。
“今年,省里已经开了几次这样的医学创新技术成果对接会,今天,上海华山医院也在开对接会,卖出了好几个肿瘤标志物的专利。”马胜林院长感慨,大健康背景下,强调个体化精准治疗,这些专利产业化,对患者来说是件好事。
记者手记 为了病人的尊严
每天凌晨1点睡、早晨6点起,结合护理经验,运用康复技术和力学原理,护士杨湘英不断画图、写下改进方法。几年来,这样的日子在她身上成为常态,也让她成为“网红”。专利证书的背后,是她对患者的牵挂和付出。
时隔两年再次接受采访,杨湘英告诉我,这些年一直没有停下发明的脚步,提交的专利共有五六十项,批下来的大约20多项,有的展示在微信公众号“专利大王”上。这些发明,源于护理中的点滴小事,在旁人看来,都体现出“尊重”二字。
杨湘英还记得,最早钻研的发明叫“上肢活动障碍患者背部清洁按摩装置”。这款为偏瘫、乳癌等患者设计的“洗澡神器”,能让患者完成后背搓澡。还有针对全瘫患者的“防堵塞注食器”,既减少患者更换胃管的痛苦,又替患者节约了费用。
疾病不止,发明不停,“杨湘英们”的最大愿望,不外乎能早日见到专利孵化,用于临床护理,并且让患者用得好、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