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11月26日,据人民网报道,我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人民网在文中称,她们成为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里实现历史性突破。
然而正是这个看似振奋人心的消息,却引来了医学界和舆论的震动与质疑。
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此事更加扑朔迷离。人民网最早的新闻已查不到。涉事学者不接电话。涉事的医院说孩子不是在他们的医院出生的,学校称不知情,而深圳卫计委已介入调查。据最新消息,国家卫健委已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事情的真相有待厘清,但基因编辑所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
消息称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出生
据了解,这次编辑峰会于2018年11月27日至29日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香港科学院在香港联合举办。
钱江晚报记者在贺建奎公开发布的一条视频信息中看到,他亲口宣布就在几周前,一对叫“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出生,目前她们状态很好,并且她们的父母也对这个结果非常认可。
同时,贺建奎表示,此次基因编辑手术比起常规试管婴儿多一个步骤,即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而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
贺建奎表示,在生育治疗过程中,他改动了七对夫妇孩子的胚胎。其中一位孕妇顺利生产。
贺建奎还展示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他表示,结果仍然需要时间观察与检验。
另据报道,中山大学一研究团队发布了国内首份针对普通公众和HIV携带者关于基因编辑认知的比较报告,超六成受访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运用持积极态度。
消息引发学界质疑和反对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的曝光,顿时引发了学界和舆论的双重质疑甚至强烈反对。
《科技日报》专门发文四问基因编辑婴儿:1.CCR5这个靶点是不是已经公认的会感染HIV?敲除这个靶点有没有其他潜在威胁?是否会导致其他疾病?2.如何能够证明这对双胞胎婴儿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因为也不可能现在就让婴儿接触艾滋病传染,这是有悖伦理道德的。如果这对双胞胎一生都没有经历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环境或行为,又如何证明她们天然抵抗艾滋病?3.对试管婴儿进行基因编辑是否有悖伦理道德,经过什么部门审批?一个民营医院就能做这样的实验吗?4.此前我国有没有过基因编辑手段用于人体的实验?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表示,基因编辑用在人身上,特别是基因编辑受精卵,应该是全世界科学家非常慎重对待的一个举措。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认为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不道德的。
26日傍晚,国内领先的科学新媒体网站《知识分子》在微博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很快,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该声明。
深圳市卫计委已介入调查
昨天,钱报记者也多次致电贺建奎本人,但他一直没有接听或回复。昨天下午,负责贺建奎媒体联络的陈远林表示,目前贺建奎不接受采访,但过几天会统一回应。至于孩子及家长的信息,则不会透露。
而因此事被卷入漩涡,并被指是“莆田系”医院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对外表示,孩子不是在该医院出生,也不是在医院做的实验。对于网上传出的盖有深圳和美医院印章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院方表示“仍在调查中”。记者看到,这份申请书有7人签名。但当天下午就已有一名签名者表示自己并未签字,甚至对此事并不知情。
就在26日晚些时候,南方科技大学发布声明称,贺建奎目前已停薪留职,此项项目是在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并不知情。同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
几乎同时,深圳卫计委发布消息称,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公布。
贺建奎是谁
据公开信息显示,贺建奎目前供职于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但已停薪留职;28岁从斯坦福大学学成归国;他的实验室涉及基因组编辑、免疫和单细胞等多个领域。同时,他还担任基因测序公司“瀚海基因”和肿瘤早期筛查公司“因合生物”的董事长。通过“天眼查”查询,记者看到他还担任多家公司的法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