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生命之源,成年人身体约70%由水构成,它参与新陈代谢、调节体温、运输养分……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看似简单的喝水行为,其实藏着大学问。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喝什么温度的水?科学饮水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近半年来,阿刚(化名)总感觉咽喉干燥,有紧缩感和哽噎感,前往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食管烫伤明显,局部黏膜粗糙红肿。原来,阿刚自从检查出肾结晶后特别关注喝水,生怕结晶变结石,每天坚持大量喝水、喝茶,且喜欢吹一下热开水,马上喝下。恰恰就是这口滚烫的热乎劲给阿刚敲响了警钟。
喝烫水的危害
口腔损伤:水温过高会烫伤口腔黏膜,导致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出现水疱、血疱甚至溃疡。舌头表面也可能被烫伤,影响味觉功能。
咽喉损伤:引起咽喉黏膜充血、水肿,表现为咽喉疼痛和灼烧感,严重时可能导致胸骨后疼痛。
食管损伤:可能导致食管黏膜烫伤,出现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胃部刺激:烫水会刺激胃黏膜,可能引发胃痛、反酸等不适症状。长期如此可能引起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功能紊乱。
癌变风险:长期饮用65℃以上的热水会增加患口腔癌、食管癌的风险。口腔黏膜可能形成白斑(癌前病变)。
还没到夏天,小飞(化名)家的冰箱里就塞满了冷饮,汽水、果汁、牛奶、啤酒等一应俱全。近一个月来,她隐隐感觉牙酸、湿气重、疲惫感强,月经也不规律,还伴有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经中医问诊,建议小飞日常改喝常温水。
喝冷饮的危害
牙齿敏感:冷水会刺激牙神经,导致牙齿酸痛,尤其对已有龋齿、牙周炎等问题的人群影响更大。
胃肠道刺激:冷水(尤其是5℃以下)进入消化道会导致血管迅速收缩,减少消化液分泌,减缓肠道蠕动速度。这种“热胀冷缩”反应可能引起胃痉挛、腹痛和腹泻。
免疫力下降:体温降低会影响酶和辅酶的正常功能,从而削弱免疫系统。
女性生殖健康:冷水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或加重痛经、月经不调等问题。
心血管风险:老年人短时间内饮用大量冷水可能诱发心绞痛或血压波动。
那么,究竟该如何喝水,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呢?
科学饮水建议
适宜温度:日常饮水宜保持在30—40℃之间,接近人体温度。超过65℃的热饮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A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类致癌)。
特殊场合:炎热环境下可适量饮用凉水(20—25℃),但应避免冰水,也不建议长期以饮料或酒水代替日常饮水。
饮用方式:避免空腹时(尤其是早晨和夜间)大量饮用冷水。
个体适应:胃肠道敏感者、经期女性、老人及儿童应更加注意水温。建议将热水适当放凉后再饮用,同时也要避免食用过烫的食物。
运动补水:运动前可提前15—30分钟喝一些温开水,运动中每15—20分钟补充一次水分,运动后应及时补充丢失的电解质。
喝水“三不”原则
不喝生水:生水中可能含有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有害物质,饮用可能引发肠道疾病和寄生虫感染。因此,应饮用煮沸后的开水,以确保水质安全。
不喝陈水:陈水指的是存放时间过长(如超过24小时)的水,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细菌和污染物。饮用陈水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中毒。
不长期饮用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果汁等含糖饮料,含有大量糖分,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肥胖、龋齿、糖尿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若因饮用冷水或冷饮而出现持续腹痛、腹泻或其他严重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养成科学饮水习惯,为健康加分!
供稿:浙江省皮肤病医院护理部 陈胜莉
审稿:浙江省皮肤病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 褚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