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岁的晨晨在学校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肝酶升高,家人带她到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朝晖院区(杭州市儿童医院)感染科(肝病)接受治疗。
诊断结果让全家人遭遇“晴天霹雳”——晨晨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经肝穿刺活检确认已是肝纤维化4级,为早期肝硬化!
感染科(肝病)副主任、主任医师祁正红追问病史才得知,晨晨的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尽管进行了母婴阻断措施,但因母亲病毒载量极高,晨晨出生后仍感染乙肝。
此后8年,孩子父母害怕“乙肝家庭”标签,也不敢让学校知晓病情。然而,由于“讳疾忌医”,父母极少带晨晨去医院进行筛查,病毒在孩子体内潜移默化地危害肝脏,错过治疗最佳期,令人遗憾。
确诊后开始规范药物治疗
两年过去由大三阳变为小三阳
祁正红主任医师表示,若在幼年时期及时筛查并进行抗病毒治疗,未必会发展成肝硬化。晨晨的经历让人遗憾,也令人警醒——家长为保护孩子隐瞒病情可以理解,但千万不能忽视定期检查,这样反而可能让孩子陷入更大危险。
确诊后,晨晨开始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三个月后再回医院复查,他的肝酶指标已经逐渐下降,检查发现他的乙肝病毒载量也下降了。半年后,晨晨的肝酶指标已经恢复正常。
如今两年过去,最近一次复查时,祁正红主任医师发现晨晨的乙肝病毒DNA指标已经转阴,由大三阳变为小三阳,肝纤维化也没有继续进展,甚至有逆转的迹象。
乙肝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歧视比疾病更可怕
许多家长之所以隐瞒病情,并非不了解治疗,而是害怕孩子被学校或同学排斥。他们担心孩子因“乙肝携带者”标签遭到孤立、家长议论甚至学校拒收。
但事实是:乙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传播、血液接触(如输血、共用针具)以及无保护的性接触。日常握手、拥抱、同桌吃饭、共用玩具、共用餐具等绝不会传播乙肝病毒。在校园接触中,只要遵守基本卫生原则,几乎不会有传播风险。
我国自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大多数儿童已完成全程接种,对病毒具有免疫力。若因此而排斥乙肝患儿,不仅不科学,也不尊重乙肝患者的基本权利。
早筛查早治疗
别让偏见阻挡生命之光
有乙肝家族史或孕妇是乙肝携带者,孩子出生后3-6个月务必复查乙肝五项,确认阻断是否成功。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乙肝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感染者,不要因害怕被标签而回避。由儿童肝病专科医生评估是否已经进入治疗窗口期,在适当时机启动抗病毒治疗。治疗期间需按时复查、反馈孩子状态,不随意中断疗程或自行换药。
祁正红主任医师指出,乙肝不可怕,关键是科学规范治疗与正确面对病情。医疗科学证明,许多在儿童阶段获得慢乙肝临床治愈的孩子,将来在升学、就业、婚育方面不受乙肝影响,生活更加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