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老伴早逝,平时又不太愿意与人交流,每当夏秋交替之际,65岁的孔大伯总会陷入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的困境,有时凝视窗外,默默垂泪。每年夏秋之交,他都会如期到浙江省中山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裴双义这里“报到”。
“像孔大伯这样的人群,太容易因为细微的感慨而伤怀,也容易患上秋季烦躁综合征,又称悲秋综合征。”裴双义说,这一病症在秋季尤为常见,患者在秋风中感受到的很有可能是无尽的忧伤与不安。
事实上,秋季烦躁综合征并非严格医学诊断术语,是对秋季特定环境变化相关情绪障碍现象的通俗描述,通常表现为秋季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类似抑郁症的症状。除了用一些干预睡眠的中成药外,裴双义特别要求孔大伯重新规划每天的生活,比如晨跑半小时,趁这段时间和邻里拉拉家常,每周保持四五次运动频率,尽量减少独处时间。孔大伯退休前就喜欢书法,建议他坚持下来。每周跟子女通电话,聊聊家常。
为什么一到秋季就会情绪低落?裴双义解释,秋季昼夜长短变化明显,人体生物钟需要重新调整适应。生物钟的紊乱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调节,例如血清素(5-羟色胺)水平下降。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降低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加。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放松心态,不要过于纠结。
医生建议,老年人在秋冬季节尽量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接受阳光照射;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相同时间睡觉起床,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劳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瑜伽、太极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改善情绪。
秋天,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蛋白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牛奶、鸡蛋、鱼类、新鲜蔬果等,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特别是独居的老人,还是要学会应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用积极思维看待问题,培养乐观心态,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