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他长期打嗝 差点因“常规胃镜”延误胃癌治疗
发布时间:2025-11-12 09:27:28 星期三   每日商报

医生提醒: 对症治疗前提是准确判断

每日商报讯 “医生,我这打嗝都快两年了,药吃了几十盒,胃镜也做了好几次,可就是好不了……”诊室里,王大哥眉头紧锁,声音透着疲惫。整整700多天,他被反反复复的呃逆折磨得睡不好、吃不香,跑遍了三四家医院,尝试了各种“养胃”方案,却始终找不到病因。经人推荐,找到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寻求帮助。

做了四次常规胃镜都找不到原因

放大胃镜“明察秋毫”揪出癌变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张骏教授一页页翻看王大哥此前的胃镜报告,结论栏清一色写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提示胃角轻度萎缩性炎伴轻度肠化……,似乎都没什么大问题,但经验告诉他,这份“平静”背后,可能藏着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您的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我建议做一次精查放大胃镜——用更精细的检查方式,把胃里可疑的部位用‘放大镜’看一遍。”

“我都做了四次胃镜了,再查不还是那样?”王大哥语气中带着无奈和怀疑。张教授耐心解释:“您有顾虑,我很理解。普通的胃镜就常规扫查一遍,而精查胃镜,是在可疑部位一寸一寸地找。有些病变,只有在染色、放大、精准活检下才能显现。”

放大胃镜下,胃角处一个稍稍隆起的病灶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放大观察发现病灶中央有个3mm左右大小的茶褐色凹陷,其边界清楚,表面结构异常,微血管紊乱,高度怀疑早期胃癌!

很快,张骏教授为王大哥安排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由于发现得早,他躲过了开腹手术和化疗的折磨。术后一个月,那个纠缠他两年的“打嗝魔咒”终于解除了。如今,生活已回归正轨,只需定期复查。

别让“对症下药”变成“蒙眼吃药”

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做胃镜检查

“在没搞清楚病因之前就吃药,就像蒙着眼睛开车,方向错了,油门踩得再猛也没用。”张骏教授说。

临床上,他见过太多患者,一有胃不舒服就自己买药,或者医生开点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症状一缓就以为好了。可病根还在,只是“躲起来了”。特别是上腹不适、打嗝、嗳气、反酸这些“老生常谈”的症状,很容易被当成“普通胃病”简单处理。张骏教授强调:“治疗的前提是诊断。明确病因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经验丰富的医生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微小的黏膜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早期胃癌的征兆。

“有些早期病变,可能只有0.5厘米,颜色和周围差不多,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就‘滑’过去了。”张骏教授说,“做一次到位的检查,胜过做十次‘走过场’的胃镜。”

张骏教授建议,如果有长期上腹部不适、呃逆、嗳气、反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发作的人群、有胃癌家族史,以及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的高危人群或40岁以上首次出现上消化道症状,都应考虑精查胃镜。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嘉宁 通讯员 陈岩明 吴煜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