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网友为江西景德镇“鸡排哥”的“用油问题”吵翻了天。有网友表示鸡排哥是良心商家,用的是好的油,也有网友称“他也许不懂,大豆油不适合用来高温反复油炸。”“餐饮用油的学问很多,选择合适的油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浙中医大二院(浙江省新华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陈秋霞说。
大豆油:高温油炸的“隐患”
针对网友热议的“鸡排哥”使用大豆油的问题,陈秋霞强调:“这确实可能存在健康隐患。但是大豆油并非本身有害,而是其脂肪酸组成特性不适合高温油炸。”大豆油属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油类(其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1%—25%,omega-6 的亚油酸含量为 50% 左右),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持续高温下容易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
“当油温超过170℃时,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反复使用的老油中含量更高。”陈秋霞强调,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的危害可能比同等重量的肥肉高出10倍以上,它会升高“坏胆固醇”,降低“好胆固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风险。
此外,长时间高温油炸还会产生多环芳烃类,如苯并芘等潜在致癌物,这些物质会损伤胃黏膜细胞DNA,持续刺激会引发慢性炎症,导致基因突变,长期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选油关键:稳定性高于一切
既然大豆油不适合,那么炸鸡排应该用什么油呢?陈秋霞建议,高温油炸应选择热稳定性高的油,才能从源头减少有害物质生成。在食用油的选择上,她推荐棕榈油或椰子油是更优选择。这类油脂烟点高,耐煎炸,在高温下更稳定,不易产生有害物质。
家庭中常用的橄榄油并不适合高温油炸。根据实验显示,橄榄油在180℃持续使用30分钟后,产生的有害物质较椰子油高出数倍。
此外,控制油的使用次数至关重要。她强调:“家庭用油建议重复使用不超过3次,且每次使用后需过滤残渣,因为反复使用5次后的油脂过氧化值可达初始值的8倍。”
科学食用:频率与搭配是重点
面对大众对油炸食品的喜爱,陈秋霞表示:“不必完全戒除油炸食品,关键在于科学控制食用频率并讲究搭配方法。健康人群每月食用1-2次炸鸡排不会造成显著危害,但每周最好不要超过1次。”
有研究显示,每周吃油炸食品超过2次,胃癌风险比很少食用者上升40%。对于儿童,更需要控制频率,每周食用油炸食品超过1次的儿童,肥胖风险增加2.3倍。
在食用搭配上,陈秋霞建议:“采用3:2的油炸食品与高纤维蔬菜搭配比例,如150克炸鸡配100克西兰花,可使餐后血糖波动幅度降低50%。”
吃油炸食品时,搭配大量新鲜蔬菜,如生菜、黄瓜,可以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餐后喝少量温牛奶或小米粥,可以保护胃黏膜,减少有害物质刺激。
健康技巧:烹饪工艺的优化
除了选对烹饪用油、控制食用频率外,通过优化油炸工艺也能显著降低油炸食品对健康的影响。陈秋霞分享了几个家庭实用的“健康油炸”技巧,帮助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为健康把关。
第一招:巧用裹糊,给食材穿上“防护衣”。淀粉裹糊能在食材表面形成一道物理屏障,根据对比实验数据,经过裹糊处理的食材,比直接油炸的吸油量减少约20%,有效控制油脂摄入。
第二招:控干水分,稳定油温防有害物。食材表面的水分是健康隐患之一,容易引发油水反应导致油温波动,进而加速丙烯酰胺等有害物质的生成。陈秋霞建议,食材下锅前务必用厨房纸吸干表面水分,这个小动作可显著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
第三招:先熟后炸,双烹法实现少油酥脆。通过蒸、煮等方式对食材进行预处理,可使吸油率降低30%。例如鸡块可先经200℃烤制8分钟,再短时油炸,这样处理后的成品总用油量减少45%,且能保持表皮酥脆的口感。
对于家庭制作,陈秋霞特别推荐使用空气炸锅。“实验数据显示,用空气炸锅制作鸡腿,比传统油炸方式能减少15克脂肪摄入。”她补充道,“配合硅油纸使用,还能提升受热均匀度,让食物口感更佳。”
陈秋霞强调,享受美味与维护健康并非对立关系。她提出“321”食用原则——3分工艺改良、2分膳食搭配、1分运动代谢,认为通过科学方法,完全可以在满足味蕾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健康风险。